远远不够。
陈灵婴坐在助手搬来的折叠床上,眼睛盯着玻璃墙壁,在半夜稍稍眯了一会儿,醒来睁开眼睛时面前依旧是那片幽幽蓝光。
陈灵婴站起身往外走,到一间小房间前敲了敲门。
门里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走出来一个人,“陈女士,怎么了?”
“抱歉,打扰了,我想问一下,实验仪器能够达到的最高温度是多少?”
“最高温度?”助手先是愣了一下,而后才反应过来,
“哦,最高温度大概是三千摄氏度左右,如果您需要的话可以再上调一些,大概在五千摄氏度,再高应该就不行了,仪器损耗太大,极有可能报废。”
五千摄氏度,只有陈灵婴预计中温度的二十分之一。
“我先回去了,麻烦你多注意一下实验室,谢谢。”
留下这句话陈灵婴就往外走,她已经预料到了实验的失败,五千摄氏度的温度根本满足不了她想要完成的实验,这样的温度,做再多次实验都是无用功。
即便她手头有计算好且十分可行的拓扑结构模型。
陈灵婴往回走的步子很僵,她的脚陷入了泥潭,前方是一望无际的淤泥,身后是追赶的狼群,而停在原地,会慢慢被那些淤泥所吞噬。
核聚变消耗的燃料是世界上十分常见的元素——氘(也就是重氢)。氘在海水中的含量是相对较高的,人类只需要通过精馏法取得重水,然后再电解重水就能得到氘。
但是正是因为如此,新的问题也出现了。
仅仅有氘还是不够的,在人类现有条件下,根本无法控制氘—氘反应,它太猛烈了,稍不留神那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原料就可以瞬间炸毁一栋楼。
而且这样的反应所需要的温度也非常高。
除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做一次性的实验外,很难让它连续反应下去。
不过陈灵婴想到了一个相对简单的办法,
在核聚变的反应体之内保持一定比例的锂原子核浓度,那么核聚变产生的中子就会轰击锂核,促使锂核裂变,产生一个新的氚,这个氚则继续参与氚-氘反应,继而产生新的中子,链式反应形成了。
所以,理论上陈灵婴只需要给反应体提供两种原料氘和锂,就能实现氘—氚反应,并且维持它的进行。
但是需要能够耐受上亿摄氏度温度的高温材料反应堆。
这会儿天还没亮,冬日的普林斯顿温度很低,这几天虽然没有下雪,可地面依旧结了一层薄薄的冰。
没有可耐高温的材料建造反应堆,也没有办法使得原材料连续反应,那么……
陈灵婴突然想起来,普林斯顿大学食堂吃饭的时候。
有时候人多就需要排队,学生一个一个的拿着餐盘去挑选自己喜欢的食物,当人足够多的时候,就会形成一条“人路”。
那么,如果利用机器不断投放原材料,在旧有反应堆的基础上控制出量大小和温度,能不能使得能源输出不断?
陈灵婴停下脚步,越想越觉得可行,虽然这个想法看起来只是一个没有什么物理依据的空想。
陈灵婴快步走回宿舍,一把打开门坐在椅子上打开电脑还是构建模型,
一个固定投放原材料的机器,要用耐高温的材质,还需要编程,会根据反应堆来选择投放,不管是原材料的大小还是数量或者种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