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琴听他们的对话,其实也有些好奇,这个年代比较特殊,但是大家并没有像她了解的那样,完全把读书人当作敌人。
难不成是因为在小说里,这些方面弱化了?
但是村里那些来参与农村建设的读书人确实是很苦。
但是在学校里,老师还是教大家要好好读书,这割裂感真的太强了。
“好的,肯定来读,我闺女可喜欢读书了,经常考他们学校第一的。”
朱小琴被她娘这句话把思绪拉了回来,没记错的话,原主一共就考过两次吧,这是哪里来的经常?
但是这个时候她肯定不会去拆她娘的台的。
等办完手续出来,他们回儿子家拿了这两天买的一些蔬菜和粮食,就准备回去了。
毕竟村里开春,要开荒了,哪里能一直在外面待着。
大队不喊他们,他们也要积极上工啊,工分,工分,老百姓的命根啊!
他们回村里的时候,刚好赶上捉鱼,下水河大队的位置,开春的时候鱼特别多,而且很好打,除去拿去公社的,剩下的都是村里按人头分一分。
鱼要打三天,今天第一天已经打了一百多斤上来了,这是要交给公社的。
明天后天打多少,就是村里大家分了。
每年基本上第二天第三天加起来都能打个四百斤左右,家家户户都能分些尝尝味道。
像朱小琴他们家三口,基本上两条鱼还是能分到的。
虽然个头都不大,但是每年都能尝尝鲜也是让人很期待的。
不过,这都跟朱小琴没啥关系,小蔡婶子现在都不让她靠近河边,更别说下水了,这都是村里那些壮劳力的活。
朱小琴本来就怕冷,那么冷的情况下,她在家做衣服也比出门好啊。
这次去镇上,她嫂子又给了她一块布,说是年前有人看她穿的棉背心好看,也想做一件。
人家打听清楚是张秀兰小姑子做的后,直接找上了她,让她帮个忙,想做个开春穿的小外套。
这次她嫂子是布和棉花一块给她的, 尺寸也是量清楚的,说是做好了手工费给她两块钱。
朱小琴在家总不能闲着,这种活正好让她有点正当理由贴补家用了。
毕竟,虽然她娘对她从来不吝啬,但是自己在吃鸡蛋,看爹娘喝杂粮糊糊,她可做不来。
朱小琴一边坐在小炉子旁,一边缝裁剪好的布,突然一下想到,她寄出去的信,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