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溁提起府内请了好先生,满怀心思的卫母听了眼前就是一亮,她几乎是有些惊喜地开口了。
“早就听闻你费心给孩子们找了一个极好的先生,偏我没有你的能耐,只能有羡慕的份儿。
你既然说了,我也就厚脸皮攀上这么一回,不是我自卖自夸,我们若兰天生就聪慧。
读起书来也是不遑多让的,若是能让我们若兰拜到你府上那位先生的门下,我便是明日就去见了卫家的列祖列宗,我也没什么好羞愧的了。”
卫母因为卫伯的心思,对自己疼爱的孙子卫若兰心中生出愧疚久矣。
她日渐老去,深知自己庇护不了卫若兰这个孙儿多少年,早就背着卫伯暗地里给卫若兰寻将来能安身立命的出路了。
这次,卫伯因为自己的二儿子来不了,本来是不想带家中小辈来的,可是卫母拿着其余人家都带了家中后辈前去的情况,堵了卫伯的嘴。
让卫伯即便是不情愿,也将卫若兰带上,不过,理应跟在卫伯身后去见各家老爷的卫若兰,被卫伯寻了代父孝敬祖母的名头,给扔到了卫母身边。
没想到,竟能有这样一道缘法在这里等着,实在是令人惊喜。
卫母原听下人说了北静太妃要为新晋的忠闵伯家换院子,便心中一动,想着借此机会,能够卖北静郡王府和荣国府一个好。
却没想到她的这一举动,能为自己的孙儿谋了一个抱上大腿的前程,卫母心满意足。
卫伯之妻卫太太,听了卫若兰得了好处,便也想着为自己的儿子也争取一番,史溁答应了让卫若兰去上学,没道理同为卫家子孙的她的儿子不能去。
于是她便开口提起了让她儿子也来上学的事情,“母亲,老太太,若兰能去周先生那里上学自然是好的,只是有这样好的事情,可不能忘了咱们源儿。
他们两兄弟在家里一直都是什么事情都是一样的,这回若是若兰去上学,源儿没钱机会去,源儿他可——”
“源儿不合适去周先生那里念书。”
不等史溁找借口拒绝,卫母便先开口打断了卫太太的话,将卫太太想将自己儿子也送过来上学的意思给挡了回去。
“母亲,为什么?”
卫太太不解,她们卫家谁不知道那贾琏,在周先生的教导下,只考了一次便中了二甲的进士。
卫母也时常跟她们几个妯娌感叹,说若是当初请动周先生的人家是他们卫家该有多好。
可是好事现在到了眼前,怎么自家婆母反倒糊涂起来,生生将好处往外推呢。
卫母低沉了眉眼,严肃道:“源儿刚从京兆府回来多长时间,还没有反省完自己的错误,怎么好出门?
还有,源儿不是没有先生,我费了两千两才请动的老先生,那可是当世大儒。
人现在还在咱们府上荣养着呢,源儿已经拜到了他的门下,难道你想要让源儿放弃大儒门生的身份,改投到其他人门下?
你这么做难道不是在打人家老先生的脸,得罪了老先生,源儿的前程就毁了。”
“这……”
卫母将拒绝的理由挑明,卫太太也犹豫起来,当初到了给她儿子启蒙的时候,就满心里惦记着让自己儿子将来光宗耀祖。
故而,她在卫母面前软磨硬泡了很久,最后卫母松口,四处托人打点,终于花重金请了一位已经闭门养老的大儒给她儿子做先生。
而在这位大儒的教导下,她儿子的功课,也还不错,甚至在学习了几月之后,就超过了打小就聪慧的卫若兰。
这让她不禁十分得意,卫若兰聪慧又如何,他没有名师教导,根本就比不上她的儿子。
想到这里,卫太太有些后悔刚才说要让自己儿子跟那个什么周先生学习的话了,她是被贾琏一次就考中的事情刺激了。
现在仔细想想,贾琏本人是在成年之后,才跟着周先生读了一阵子书,总共也不超过一年的时间。
周先生哪怕是有才,硬按着贾琏把那些书往贾琏的脑子里塞,那时间也不够啊!
所以,贾琏能考中,周先生没起什么作用,一定是贾琏之前打的底子好,结果被后来的周先生给捡漏了。
她可不信,偌大一个荣国府,能不给子孙后辈请好先生。
卫太太的心思转了几转,她看见了自家婆母眼中对史溁的讨好之意,突然就明悟了。
自家婆母心疼卫若兰这个长孙,比心疼自己的儿子要多是真,可是为了卫家的前程苦心谋划,那也是真。
卫家的前程可比卫若兰一个孙辈的前程份量重多了,自家婆母将卫若兰送到荣国府,一定是为了加固他们卫家和贾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