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拉纠正道:“阿斯拉姆帝国啊”。
然后故意跳过佐亚去找塔罗斯。
“出不出另当别论,作为现实问题,现在能马上对外派出援军的有多少?”
统括陆军的塔罗斯抱着胳膊,一脸认真地思考。
“是啊。现在边境已经稳定下来,对木的海军也开始正式行动了,如果把留在国内的军队控制在最小限度的话,最多也就三万人。”
久柱猛地跳起来打断了他。
“不行!调动军队是很费钱的!财政上没有余裕让三万人远征吉尔曼!”
“不”,佐伊亚举起手。
“没有必要去吉尔曼。只要我方出兵,对方也会行动。结果,预定战场只能是塞加大平原。这样的话,行程只有三分之二。”
“可是,太远了!诶?世嘉大平原?”
就像想要反驳的库居克歪着头一样,塔洛斯、乌苏拉和把头扭向一边的洛克都看向了佐亚的脸。
佐亚接受了他的视线,对主君乌苏拉说:“我能解释一下吗?”请求谅解。
“嗯,我也想问问你。不过,最终决定的原则是全体一致。知道吗?”
“哦,当然,听了我的说明,你再做判断吧。”
佐亚均等地看着四个人的脸,用舒缓的语调说。
以前格尔曼尼亚帝国企图远征吉尔曼时,我只身前往援军,在各种幸运的帮助下,带领蛮族军队取得了胜利。
那时,作为一起战斗过的伙伴,对蛮族抱有与以前不同的感情,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此次派遣援军的理由并非出于个人的感伤。
这关系到中原的未来。
为了结束持续千年的战乱,死去的布罗西乌斯认为必须依靠强大的国家来实现统一,于是他成为当时新兴的加尔曼尼亚帝国的军师。
虽然最终以谋反的不幸结局收场,但皇帝盖尔作为所谓布罗西乌斯的学生,也梦想着称霸中原吧。
虽然在乌苏拉陛下面前难以启齿,但被多拉操纵的卡鲁斯国王也是一样。
现在,阿斯拉姆帝国体现了这种想法。
当然,多拉也在那里。
那么,如果有的话,他们的最终目的是统一全中原,这次的吉尔曼远征就是第一步。
顺便一提,吉尔曼的战略价值一直被遗忘。
不,详细的情况不能说,不过,为了保护吉尔曼,实际上设置了某种结界。
那个结界,因为完成了任务,现在已经没有了。
曾经想把英萨作为帝都的盖尔,现在肯定也会选择吉尔曼。
也就是说,对于阿斯兰帝国来说,夺取吉尔曼是统一中原的必要条件。
坐以待毙,将直接导致他们失去未来。
佐亚非常赞同乌苏拉女王所说的,在承认彼此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共存共荣实现和平。
巴洛德成为联合王国,没有与之合并就独立了埃奥斯大公国,对此表示敬意。
这是比专制独裁国家的统一更为理想的未来形态。
但是,一旦阿斯拉姆帝国的大军如洪水般袭来,就很容易被吞没。
他们现在就在这个分歧点上。
在此派遣的三万援军,是防止将来国家存亡的基石。
哦,对不起,你说得太理想化了。
接下来谈谈具体的战略。
佐亚在应对阿斯拉姆帝国远征吉尔曼的会议上警告说,如果对此置之不理,中原的未来将非常危险。
乌苏拉女王的目标是,为了在承认彼此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共存共荣的和平,主张应该从巴洛德派遣援军,接着阐述具体的战略。
巴洛德和吉尔曼在地理上都位于中原北部,最短距离的话应该从中央的埃萨以北前进。
这是多么危险的行为,从加尔曼尼亚帝国进攻巴洛德的沙姆溪谷之战,以及之后布罗西乌斯军队在战争即将结束之际放弃反攻的历史中都可以看出。
在中原的北侧中央部,有几条东西方向平行排列的长长的丘陵,就像向北面的贝吉斯大山脉挥动波浪一样。
如果大军在这里前进,就必须纵向拉长行军,途中经常会有从侧面突袭的危险。
另外,在与敌人正面或正面相遇的情况下,由于无法横向展开军队,无法发挥大军的优势,如果对方是像过去的普什开教团那样的少数精锐部队,就会遭到沉重打击。
因此,如果要以超过万人的大军横渡中原,就只能从英沙的南侧前进。
但是,因为是大幅度迂回的路径,所以确实比北边多花费天数。
从对方的角度来看会怎么样呢?
即使有六万大军包围,吉尔曼也不会轻易陷落。
这时,从南面绕了一大圈的三万援军逼近而来。
如果佐亚是指挥官的话,应该会先解除包围,选择一个广阔的地方,以六万大军抢先击退三万援军,然后再继续攻打吉尔曼。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让数万规模的军队作战的地方,也只有塞亚大平原了。
也就是说,这是第二次世嘉战役。
当然,再这样下去,他们就等于是特意去挨揍了。
不管在哪里,三万人对六万人是没有胜算的。
这次,他们需要援军。
但遗憾的是,让吉尔曼的蛮族军从后面发动攻击是不可能的。
如果吉尔曼被清空,阿斯拉姆帝国一定会派遣别动队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