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术方面有了几大技术性提高与改进。
一是“水密隔舱”的造船法已经非常成熟,最大的船只已经做到了十三个隔舱;中大型船只普遍设置八个隔舱,号称“八槽舰”,小型船只一般设置四个隔舱,号称“四槽舟”。
此举既加强了船体的刚度和强度,又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战船遭遇小规模撞击能够迅速控制,不至于立即倾覆。
二是利用于南郑冶炼业的发达的优势,负责撞击任务的船只,都装备了圆锥形的粗大撞铁,对付敌方的木船,绝对是碾压式的存在。
三是在“水密隔舱”造船法的加持下,多桅船的研发也取得了成果,研发出了平衡式梯形斜帆。俱酒当时只是根据记忆画出来的,然后再由战国工匠们一点一点变成了现实。
在汉水流域航行时,在风速的助力下,航行速度大幅提升。有时候风向对头,即使是逆汉水而上,也毫不费力。
四是改进了船尾舵,加设了悬舵索和绞舵等装置,使船尾舵变成可以适应水深变化的“升降舵”。
在舵叶上开了一些菱形小孔,可以减小水阻力而不影响舵的效能,称之为“开孔舵”。
五是根据俱酒给出的图纸,制造出了威力惊人的“拍竿舰”。
船的左右前后设置数台拍竿,每根木桅顶系巨石,下设辘轳,战斗中和敌舰迫近时,可以迅速将巨石砸下,砸坏敌船。
若一击不中,还可用辘轳迅速收起再放。
隋代“五牙舰”模型
若敌舰四面包围,还可以“多管齐下”,其战斗力之强,可见一斑。
这种“拍竿舰”来源于隋代的“五牙战舰”。所谓五牙,是指五层高。
但俱酒以为汉水与嘉陵水上,不适合行驶高大的楼船,所以先小试牛刀,主要还是看中了“拍杆”这种战斗元素。
以后当攻下巴蜀,进入长江水系,将会建造真正的“五牙舰”,充分发挥其水战的威力。
紧接着章蟜汇报了白水关与玉垒关前线的情况。
“蟜字营”对白水关与玉垒关两大关口进行了长时间的修建与经营,目前两道关口可谓是深沟高垒,锁喉扼颈,牢牢把控住了由秦入蜀和由陇入蜀的重要咽喉。
章蟜还按照俱酒的安排,派出精干斥候,对历史上的“阴平小道”进行了探索,基本上摸清了避开剑门而入蜀的路径。不过,战国时代,由于植被茂密,野兽出没,这是一条很难行的路径。
陇南地区的“屯军制”也发展迅猛,建起了一座较大的中心城镇,建起十八座小型的堡寨,接收了由南郑迁过去的一批军卒家属,收拢了一批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游民,基本上实现了粮秣的自给自足。
上次将墨家的耕柱子发配到“蟜字营”之后,章蟜发现耕柱子治理地方颇有一套,毕竟在楚国有过治理地方的经历,于是任命耕柱子为中心城镇的城主,负责陇南一带的政务与治理。
章蟜还特意报告,新开发一处谷地,田地肥沃、水流环绕、每年出产颇丰,聚集了近万民众在此居住。
俱酒接过舆图看了半晌,大概觉得此处就是三国时姜维的屯田处——沓中。
后世,姜维可是带领了数万军队在赤屯田的,可见此地的粮食产出还是非常可观的
然后章蟜又指着淳于浩道:“白水关、玉垒关均临水而居,二者之间山路崎岖,多亏淳于将军拔出船只,负责两地之间水道的巡视,章某再次感谢。”
淳于浩讷讷地说道:“公子,属下忘记汇报了。属下认为,‘浩字营’两营编制有点捉襟见肘,不能应付各种突发情况,故申请建立‘浩字三营’,专司白水关与玉垒关前线的白水巡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