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吴游和陈玉义各自的专栏都推荐了萧槿的小说。
这本小说本身就很火,属于是那些从前不看文艺报的人,因为这篇连载小说都开始订阅,如果不想花这个钱订阅,也会借朋友、同学、亲戚家的文艺报翻来看,想要知道后续的心情同追更的读者一样抓心挠肺。
等看到大结局也和所有喜欢这本小说的人一样心满意足,开心落泪。
谁不爱圆满的结局呢?
当然在一众好评中,也有人不喜欢这本小说,评价为口水文,没意义,在里面学不到任何知识,文笔直白,水平一般等等,反正说的一无是处。
萧槿面对这样的批评依然心情平静,为什么呢,经历过网文时代的作者都懂,真的……面对差评,就算你写的是小甜文,没有任何撕逼,极品,也会被嫌弃,挑刺,甚至有些人纯粹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戾气故意辱骂作者,那些评论就像是直接砸在你的脸上,众生百态各不相同,人家这位点评她小说不好看的好歹还是知名评文作者,说得有理有据,让她看到这篇点评也不禁点头,的确,写的就是口水文,没有意义,但看完觉得快乐不就是一种意义吗?
就像你明知道喝汽水没什么好处,可喝得那一刻还是很爽呀。
她没有远大理想,有读者喜欢,看完很开心,她就很有成就感!
写有趣的故事,顺便赚赚钱养养家,更快乐。
关于对书的点评,只要不说脏话,不人身攻击,随便啦,人家那些可是专业评文作者,说的那么详细,说明也是看完文章的人,而不是看个开头就乱讲一堆有的没的。
萧槿这个作者不在意,但她的读者就坐不住了,有些读者看到评价直接气愤的写信给那位点评人所在的报社,说他不懂欣赏,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反正好多反驳的信件,对他表达不满。
作为点评人这种事也经常遇到,习惯了,对方也无所谓。
而吴家,吴榈拿着报纸,看到那位点评人把自己喜欢的小说评价的一无是处,把弟弟从房间里薅出来。
“你前不久推荐了这本小说,转头那边就有人说这本小说不好,你不得回击一下?!”
吴游显然和萧槿一样,对于这种点评并没有什么特别情绪,反倒安慰姐姐。
“人家自己的读后感,说一般,不好看,你要硬逼着他认同这本小说好看,就像让不喜欢吃香菜的说香菜好吃一样,这不是为难人吗?”虽然他并不认同对方把萧槿的小说点评的很没价值一样,但对方有权利发表对文章的观后感。
当然,他也有权利发表点评,之前是推荐,这次他要认真的说一说《让幸运靠近一点点》的优点。
他所谓的口水文更多包含了对大白话文的看不上,却不知道通俗易懂更容易走向民众,让更多人领略到阅读的好,文绉绉有文绉绉的受众,当作者的也不能忘记全国还有许多老百姓也想要阅读,但那些太晦涩难懂的文对他们来说太难啃了,蔗漓的文出现后,一下子拉近了这之间的关系,小到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大到几十岁只是认了点字的老人都能看个七七八八,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这两件事都是萧槿还在北京的时候发生的,大概在北京住了半个月后,终于把那些签名书全部签完,她签完的那一千本书已经陆续寄往外地的书店,后面的一千本也是签多少发多少,最后为北京本地的各大书店保留了几百本签名书。
当《让幸运靠近一点点》一夜之间全部铺货上架时,萧槿三人又去了一趟北京大学,去看沈词适应的怎么样,回去也好和沈姨有个交代。
这一次萧槿领着不再微微勾着背好像很不自信一样的萧弘宇和周民涛,三人昂首挺胸。
妹妹说了,我们不比任何人差,不要因为是农村来的好像就低人一等似的,走路就要抬头挺胸,露怯做什么,又没干坏事,不偷不抢堂堂正正做人,怎么就不敢正眼瞧人走路。
一个学校,走走看看有什么不能看的,自信一点!
萧槿知道沈词的宿舍位置,到了宿舍楼下后,叫住旁边准备进去的一个同学,让他帮忙叫一下沈词。
他们特意选择的是午休时间过来的,因为是晚上离开的火车,来之前还给沈词买了一些日用品,怕他舍不得买,除了日用品外还买了学习上用得到的,以及一些面包牛奶和水果。
中国人就是要多吃肉蛋奶,这才能长高高!
“同学,帮我们叫一下数学系的沈词,在二楼东边——”她话还没说完,那位同学就说,“沈词啊,我知道,你们是?”
“我们是他的哥哥姐姐,准备回老家了,所以临走之前来看看他,麻烦你了。”
“没事,举手之劳,我马上上去,你稍等。”
“好的好的。”
旁边的周民涛诧异地说:“这才多久,沈词就和同学们混熟了吗?”
萧槿想了想说:“也有可能是他学习好,所以大家都知道他?”她看过沈词的考试卷子,知道他学习能力很出众,是天赋惊人的学霸,除了天赋他还很刻苦,这两者加在一起那真是无可匹敌,无怪乎他能从那么小的地方考入第一志愿,都是他应得的。
萧弘宇看看自己家都舍不得买的牛奶,嘟囔了一句,“给买水果面包什么的都没什么,怎么还买这种牛奶,买奶粉不行吗?”他还是第一次在这里见到包装好的牛奶,他听说镇上有一户人家养了奶牛,天天在镇上卖自家产的牛奶,用那种玻璃瓶装着,但那也是家里阔绰不愁吃喝的人才能买的,属于少数,对于妹妹给一个外人买牛奶,他认为有点太好了,倒不是嫌弃沈词,哪怕是给自己的孩子买,他也觉得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