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太守房琯不满杨国忠欺君害国,上奏说明辖区内受灾情况,希望朝廷赶紧放粮救灾。”
“可惜他的奏章并没有到达皇帝手中,而是直接被杨国忠扣下了。”
“杨国忠得知后大怒,直接将房琯下入大狱,并让御史弹劾他,从此再没有人敢汇报实情。”
“还有擅改国税,利用权力,闭塞言路,破坏了朝廷的选官制度。”
……
唐
李世民不想讨论杨国忠,他只是不解唐玄宗明明知道关中有水灾了,为什么杨国忠拿个好庄稼他就信了?李隆基脑子已经昏庸到这种地步了么?
别说唐太宗不理解,李隆基自己也不理解,而且他更不明白的是,隐瞒灾情对杨国忠有什么好处么?
又不是他不知道,灾情就能消失了,灾情依旧是存在啊,这么放置不理只会激起民怨啊,难道人老了脑子真的变化这么大么?
杨钊(杨国忠)总算知道为什么之前陛下怎么都不辩解了,早知道他就不该开口替自己辩解,不然也不会被集中攻击。
毕竟李林甫在位时间可比他长多了,而且他现在又不在朝堂,他要不出声,估计关注点都在李林甫身上了。
……
“至于逼反安禄山,杨国忠倒是算不上主要责任。”
“这里说一下节度使是什么,节度使是唐朝时期地方军事长官职位,由朝廷任命,负责管理一个地方行政,同时兼任军事指挥职责。”
“其设立原因在于唐朝越来越大的边疆规模。疆域大了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管理能力,才可以镇守和抵御外部,但边疆太大,当时中央财政也是十分吃紧。”
“而节度使制,则是将地方兵权财权政权交给节度使统一总揽,中央不再支付地方征战之费用。”
“实行节度使制度的初期,主要负责军事,防御外敌,是没有管理州县的责任。不过边疆的军事实力依然大为增强,大唐的整体国力也随之增强。”
“但随着唐玄宗不断的下放行政、财政、户口、土地等各种大权。节度使的实力是越来越大,中央就渐渐难以管辖了。”
“而天宝年间,安禄山一人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拥兵达到20万之多。”
“要知道当时中央政权兵力也就8万不到,政府腐败、皇帝昏庸、自己又有兵权,这么好的机会搁谁不反。”
“李林甫在时出于对节度使的掌控能力的自信,才想出了任用胡人为节度使的招数,以便自己进一步专权。”
“但杨国忠能力实在不足以驾驭地方节度使,而且他和安禄山之间的矛盾,也是让让安禄山下定决心起兵的直接导火线。”
说到这林夏想到那两个视频便道:
“关于安史之乱分析有很多,包括政治、军事、土地兼并、门阀、等等原因。”
“我也不太懂历史政治走向,所以找了这两个分析比较全的视频,你们可以参考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