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只是娱乐之作,没有否定经典的意思,孔夫子和其弟子务必不要放在心上。”
“这个‘抡’是一声,有用力挥动的意思,就是抡巴掌的‘抡’。”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孔子的形象一直都是慈祥亲切的学者,偏向于后世的文弱书生。”
“而真实的孔子文武兼备,精通君子六艺,据说是一个身高一米九武德充沛的山东大汉。”
“比如:一 . 既来之,则安之。”
“正译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而《抡语》的释义为:既然来到了这里,那么就安葬在这里吧。”
“二 . 朝闻道,夕死可矣。”
“正译是:如果早晨悟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抡语》释义为:早上知道去你家的道路,晚上你就可以死了。”
“三 . 子不语怪、力、乱、神。”
“正译是: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
“《抡语》释义为:孔夫子不想和你说话,并用怪力将你打的神志混乱。”
……
春秋战国
即使有林夏的提醒,孔子门下弟子还是被“震撼”到了,但他们又能说什么?感觉老师都不会在意,不然之前也不会在弹幕上哈哈哈了。
而且后世学子明显是知道《论语》其原意的,也不是学习不精,就只是觉得好玩。既然老师都不在意了,那他们自然不会多说什么。
孔子自己揣着手乐呵呵的看着天幕,让他儿子在一旁辛辛苦苦的记录,还特别嘱咐他儿子千万别记错了。
不过他不理解为什么他会有文弱书生的形象,后世儒家已经不学君子六艺了么?
孟子想着难道没有什么《梦子语》的么?难不成是他写的字数太多了,所以后人懒得解读。。
汉
刘邦:哈哈哈哈哈…嗝!
他本来还在讨论着项羽所有可能躲藏的去处,结果就听到《抡语》的解读,这可比正解要有趣多了。
原来《论语》也挺武德充沛的嘛,如果匈奴也能“既来之,则安之”就好了,他不介意给他们提供墓葬地!
唐
李世民:因为孔子身高伟岸、精通六艺,所以《论语》就什么都可以往武力方面解释了么……
宋
宋朝儒学思想复兴,此时儒家虽然没有发展到后面朱程理学那种完全禁锢人思想的地步。
但儒学也已经渗透入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宋朝本就重文,对儒学自是尊崇的。
不过前面诗词都能串烧成那样,《抡语》被胡乱解释一通他们也不意外,好歹这释义虽然凶残了一点,也比那个“铁杵磨成绣花针”和“一树梨花压海棠”来的好。
明
朱元璋对圣贤之言就那样,他听了解读也只觉得后世人想象果然丰富,还能如此解释。不过也看出后世人是挺闲得慌的,毕竟有正译不够,还要费劲吧啦的再解释出一层心的意思。
朱厚照越看越觉得他为什么不在后世啊,后世感觉好玩多了。不像他身边这群大臣一个个照本宣科的无趣极了。
……
“四 . 君子不重则不威。”
“正译:君子不自重就不令人敬畏。”
“《抡语》的释义:君子打人的时候就一定要下重手,不然就树立不了威信!”
林夏后面就没有一个个读正译了,她把正确释义投在一旁,继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