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有物”的出现则同样是在塑造、生成我们目前主流世界和一切事物的开始;
因为我们也便就是“有物”这一层级中所产生的事物;即,是“有·有物”孕育了我们;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其始,时生有母;
无生有物,有为其母;
是“无有的阴”和“无有的阳”相生出了“有物的阴”和“有物的阳”;
而“有物的阴阳”再相生出了我们。
以其,我们先不去具体讨论“有物的阴阳”其中关系。
而是还是回到那种十分烧脑的问题中;
即,有物的“形”这些为什么是“阴”;即,为什么我们要把“有物”定义在“阴”的状态中;
而相较于“有物”情况下的“空无”却是“阳”;甚至是于,“有物的阳”为什么是“阳”;
为什么不把“有物”定义为“阳”的状态,而是偏向于“阴”的描述;是不能够,还是其中有什么隐情;顺便的,我们还要再去理解为什么是要“知其雄(阳)·守其雌(阴)”;
而“有物阳”相较于“有物阴”而言,为什么更多时候都是偏向于一种“不可见”的神秘状态;就好像“光”的能量体,看不见就是看不见。
就好我们的人体;看得见的都是为“形”为“阴”;看不见的才是为“阳”;这种说法为什么十分玄乎;但却又好像是在描述一种事实性的道理;
这里我虽然提到的很杂很乱;但其实也就是在描述,为什么,“有物阴”和“有物阳”是会带给我们两种“有形和无形”上的不同状态。
依然是处理“对立”问题。
可问题出在哪里,使得我们如此纠结;
即,我们着相了;
一方面我们虽然是说“有物”它是“可见可有”的;但是,一方面,我们又说,“有物”不一定是“可以被眼睛看见”的状态;而是一种存在于“空无”之中不异的炁状太极情况;即阴阳的相生情况。
而更具体的说,就是,我们虽然承认了“有物·无有的阴阳相生”情况;但是,在我们的脑海中,其“有物”的模型却是可以被看见的物质形态。
那么,就是说我们理论中的“有物”情形,和我们脑海中关于这一画面的模型“带入时的对比情况”出现了问题。
即,我们的大脑潜意识以为的那种“有物”情况是,此时我们头脑中浮现的“物质模型、有形的棱角”情况;
可“有物”的具体含义则是为,无所谓看得见和看不见;
是因为我们头脑中“物质的‘固’体模型”让得我们觉得这就是“形·形貌·形相”;但其实,这和我们对于“有物”理论基础上所描述的“形”是不一样的。
“有物的形”不一定必须是“物体的几何棱角、固体形象”;而更是在描述一种“存在”的情况;
“固·体”就是说,不是物质的气态、液态、量子泡沫堆、离子固态等等;而是,我们对于“事物”的刻板认知;是一种“固·执”出来的形象性和实际自然理论性的冲突。
但其“有·有物”只是在说明:一种被确立下来的存在性;即,它(有物)的“存在”有可能很缥缈,也有可能很实在;
而这种“被确立下来的存在性”为什么通常是会被理解为“有物·阴”呢;
即,“这种被确立下来的存在性”就是在描述“有物”;
而“阴”则依旧是在说明“无生有物”中的“无有的阴”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呢?
就是说,其本身我们于“空无·空本位”对于“阴阳”中“阴”的描述;
即,空无中的“阴”是一种“能够被确立下来的‘保有’成立态”;我不知道是否能够解释清楚;即,是一种“保有感·获得感”,变进的来到、获得感;因为在空无中,即我们以“空无·空本位”设定为主观的研究对象,可能是会有一开始不容易找到那种“空本位”的感觉;是因为我们虽然了解了“空”,但是头脑中的思维依旧还是处在“物本位”中;即,将“空”默认为是一种有物的附加条件;而并不是决定条件;
但其实“空·空无”才是这个世界的最内在本体,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它可以不去影响这个世界的“变出和发展”情况;
那么,如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是要去主要针对“空无”进行理解;在“空无”中,发现其“无有状态下的变进与变出”的同质性;即,空无不会改变这个世界本身的变出变进性,那么,我们眼前这个世界在变出时的物质又和变进时的物质是一样的,是等量的;即不会对事物进行增减。
而又,因为一切内在的“无有”性,所以,就是说,“空无”本身什么也不存在;那么,就是说,就连我们设想的“变进·变出”的物质也都是为“无有”的一种状态;因为但凡是“有物”它一定是因为“空”和“空的不阻性”的才可以表现或者施展出来。
其中的一切逻辑都是关乎于在“物本位”和“空本位”当中进行颠倒;
即,在“物本位”中,我们发现了一切想要存在出来都是需要“空无·不阻无垢”的;
那么, 就是说,小“空”小有,大空大有;彻彻底底的空,就是会彻彻底底的有。
那么,如此看来,我们会发现其整个世界都是为“空无”的状态;
因为“不空”就是没办法运作起来。
那么,既然一切都是“空”的,我们如何去证明其中的“应空而有”的同源性;
即,因为“空”已经是到了最为底层的逻辑中了;它什么也没有;那么,以“空”看来,就是在“空本位”中,我们不去管外界还有什么样多种多样的“物质和事物”;
而就只是知道,“空无”不会去改变一切的自然属性;那么,这个世界“它的变出情况·显”和“变进情况·隐”等的情况就是说,也都是“应空而来”的;
那么,在“空无”中,我们会发现,想要在“空无”中“变出·变进”以及想要拥有任何的动作,一切都是依然是“空无”的;
这里,我们不能够“以物观空”;如果是“用一件物体”去对“空”进行测试,那么,就什么也推理不出;这是我们的逻辑漏洞;
即,执着于“有物”当中;看起来是在研究“空”,但其实还是处在“有物”的状态下。
但事实上,更应该是来到“空无”中,在“空无”中,就只是以“空无”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而以“空无”作为研究对象,那么我们就知道了“无论如何的变进、变化出”往来其中的一切,也都是“无有”的“空无”状态。
是为,无有入无间;
但既然一切都是“无有”的,那么,就是说,一切的变进和变出情况都是为“无有”的状态;
而对比眼前的现象,我们又会联想到,那么眼前的事物情况是怎么来的;即,“无中生有”,可是怎么生,谁来生。
这个问题似乎无解;但是,通过仔细联想,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对于“空无”的观念是怎么提出的;即,回到我们问题的出发点中。
是对于“物本位·有物”阶段的“应通·变通”情况所得出的“空无”性。
那么,有了这一过程性的“回顾”;
我们就会发现,这世间“有一变出(显)就有一变进(隐)”;
但是,再根据“空无”中,我们得到的“无有”答案;即,这些“变进·变出”都是“无有”的;
即,“无有的变进和无有的变出”;
但是在“空无”中,我们又会发现,“一切皆空”的情况下,是无法说明出其中的动静情况的;那么,此时我们也就是不能够去使用“变·动”等等的着相词。
但其此时,我们也已经了解到了“空无”其中,“无有而有”的一面;
因为“空无”就是从“物本位”中提出来的;只是我们深入到了“空本位”中,发现了其中“无”的存在;
而“有”就是说要从“空无中显化、存在出来”;
可“空无”本应该是不起心动念的,为什么偏偏突然间就又存在“有”了;
即,还是因为我们对于“过程性”的遗忘,即忘记去回顾,我们是如何发现“空本位”的;以及“空本位”其中的内涵是什么。
就是说,这个“有”想要表现出来,那么就是需要“另一个有”去配合它才能够变进。
即,从空无中,我们已经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基础规律,为有一变进、就有一变出;并且更细致地在“空无”中推论,还会发现,和以此带出“阴阳”的基本逻辑理论。
于是乎,我们就发现了,这个“有”,如果“想要有”,首先它得是“空”的;然后变出,但变出和变进是不异的;就是说“它虽然是在变出”,但其实却也同时是在“变进”;
如此,我们就会发现“凡一切有物”都是自性本空的一炁两面性。
即,虽然我们看不见它具体的形象;但就仅仅只是这么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便就已经够了;
无所谓“形相”;因为一切的“有物”便就都是“一阴一阳”。
这边是我们“化无为中的第一阶段基础理论”思维导图;虽然证得有点像草稿,但是大概就是这样了;不要小看我们突然重新之间又推证了一遍;因为要去解决我们关于“有物·阴”和“有物·阳”的一系列诸多问题;就还是得回到“道生一”最为基础的逻辑方式中。
而在这里我们也发现,对于一件问题,如果我们碰到了难题,不能够“空想”,就是说,不能够没有底层思维逻辑地想,那些都是不切实际的;而是要回到本源中,在最为不异的“自然”理论学科中寻找答案。
而在这里,也可能我会被认为是在降低了“道”的档次;但其实,如果不想仔细点,“道”如果只是变成一种奇奇怪怪的修炼臆想才叫可怕;
“道”就在我们身上;最为基础的,就是带给我们一种不异于“自然”的思维方式。
即,知道“自然”是怎么做的;
如果“不知·道”,没有祖先和诸多先辈“德”的庇佑,那么,就自身而言,我们现在对于世界的认知现状也不见得就能够好得到哪里。
因为没有一套“最为基础性”的认知方式;有的只是对于现象的认知方式;
但其实两者之间也没有什么冲突,因为现象和本质都是不异的;
但谁会拒绝自己是直接能够从最为“道化自然和道法自然”的方式去迎接一切的困难和问题呢。
即,别人都是从现象开始分析问题,而我们则是直接告诉他们现象都是怎么来的,并且接下来会怎么变化,变化的内涵原理是什么;不香吗;虽然两边都是不异的;但老实说,想要“易”出不异的结果,也是很不容易的;
多易必多难。
那么,继续回到我们所提出的问题中;即我们对于“有物”和“阴阳”的感觉;
准确的说,是对于在“有物·物本位”阶段中,阴阳的处理和辩证方法;
因为在这一阶段中,我们突然间就不太明白“有物·阴”和“有物·阳”它们的关系了;
即,“有物·阴”为什么偏向于可见、内敛、成形,“有物·阳”为什么偏向于“不可见”,外放、成象。
在有了一定的理论和逻辑出后,眼前我们也便就是大致具备了能够去解答这一问题的一种说是“条件”或者“信息量”吧;
即,差不多具有了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信息量”;因为只有当我们对于一些事物的认知“信息量”包括熟练度等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处理起来才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那么,在解答前,我们还是先再看一下“准确的说,是对于在“有物·物本位”阶段中,阴阳的处理和辩证方法”;这句话。
即,虽然这句话说的很粗糙,但也是要清楚,此刻,我们对于“物本位”的感觉,已经不仅仅只是限于所看到的眼前事物情况了;
而是,基于我们头脑中对于“道体·化无为中”的认知;
那么,就是说,我们已经将“有·有物”划定为了道体中“一阴一阳”的相生状态。
即,此时的“有物”具有了它的一定“格式”;或者说“模式”,“形式、方式”;或者说,“雏形”;总之用词很多;
但就是说,此时的“有物”已经不仅仅只是我们可以看到和想到的事情了;而是,如果这件“有物”可以从这个世界上表现出来“阳”;那么,就一定是会有一种事物“变进·阴”。
即,此时我们已经不单是在描述必须是看得见和侧得到的事情了;
而是说,这个模糊、抽象的“有物”概念,它已经没有了具体的“事物形状或者几何、内部物质空间构成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