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作用力中;
那么,而其相互之间、两两之间的作用力是怎么形成的;
继续看待阴阳之间的关系。
继续发问,什么是“阴阳”;
即,于空无中“显隐性”的变通状态;变出,变有为阳,变进、变无为阴。
而其有一阴,就有一阳;
那么,就是说,无论我们所面对的事物形象是什么;它在向左转“化阴”时,也就一定在反向回转“生阳”。
即,如果是一个顺时针的圆在转动,那么它就也一定是有在逆时针地表现自己;
毕竟在“空无”中,我们所看到的阴阳就是这个样子。
但其这时我们并没有去详细地了解我们所描述阴阳的这个“对象”是什么,即,它是一个、两个还是一种纠缠不清的状态。
毕竟,当我们人体迈开步子“出阳”时,气血却是回逆的“化阴”状态。这里需要留意的还有一点,即阴和实不要混淆,阴就是说“变进”的那样一种反向于“阳”的状态;并不一定是“硬实”的;
医学中当然很喜欢提到“阴实”;但其如果一直觉得“有物”,那么就是会对“阴”产生一种不为十分准确性的理解;
因为从“道体”的角度看,一切都是空无的;那么,既然一切都是空无的,其中我们的“阴和阳”这样的状态岂不是也是“无有”的一种事物形象;
即,此时,我们对于阴和阳的感受都是“无物”的空无状态;只是它们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同质·不同向”的逻辑在其中。
因为在“无有”中,阴和阳都是不异的,有所不同的只是能够进行“往复”的“方向”;但其“阴和阳”本质上不会有所区别。
即,或者说,以其“阴和阳”为同一种事物,或者说同一系统内,方向相反,且具有往复相的一炁事物状态。
而其中,有一阴,就有一阳;并且阴和阳它们之间的方向始终保持可以“极反往复的冲气”的变化形态;
道体当然是无往复界情况,但是其中“有物”的规律却是“有往复界”的;即,其有物想要从空无中变出(阳)被我们看到和发觉,就是需要先“变进(阴)”;而阴阳之间是“无间不分的同步同时”状态。有一阴就有一阳,当阴发生变化和移动时,阳也就是在发生变化和移动;并且在其同一往复系统中,“阴阳”的方向相反;
那么,只有当阴阳相互保持在彼此初生的位置时,才能够形成“冲气”;能够进行“冲气”;
当彼此由初生的位置,分别变通至结束的位置时,就会完成一次性的变动;
这个地方还挺重要的;
我们暂且将其称为“单变”;因为这个时候的“阴”变通至了“阴”位;阳也变通至了阳位。
为“否”卦的势态;
那么,否卦,就是说,阴阳相背道,短期来说,这是已经变无可变的局面。
除非是,它们阴阳之间,再去彼此地绕上一圈,回到本来初生的位置,才可以再次的形成作用;但其实际上,当阴阳相离、相别而去时,虽然会很漫长,简单来看,就是会形成出一种几乎是“无往复界”的状态;
但其,这时我们也依然忽略了一项原则;
当阴阳在否卦中相互背离时,但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背离的阴会形成出“阳”;而背离的阳,也会产生出“阴”;
其中,“阳中产生的阴”和“阴中产生的阳”又是会重新地“冲气”在一起;形成新鲜的事物情况。
如此的生气不绝;
那么,在此,我们也会看出,当阴阳相互“冲气”时;
“第一段冲气中的阴”会产生“第二相生态的阳”,“第一段冲气的阳”会产生“第二激发态的阴”;
那么,其“第二相生态的阳”和“第二相生态的阴”我们的位置又该如何确定。
即,还是于空无中总结的阴阳基本定律;“阴是从阳末中所生的”,而“阳”也是从“阴末”的时候生的;
那么“第二相生态的阳”的位置就是在“第一段冲气中的阴”的“尖端”所发;
而“第二相生态的阴”的位置就是在“第一段冲气中的阳”的尖端所发;
即,“第一段冲气中的阴和阳”,它们在想要冲气的接触状态中,就已经是有了“由彼此各自所相生的阴阳”在“往回循环”着彼此之间的“冲气”势态。
而这里我们也要清楚一点,为“这些都不是直线,而统统都是‘曲成’”;
因为阴阳之所以可以往复循环,则便是因为它们无法做到“直行”;
短距离直行可以,但长期的,就只剩下“往回·物反”的这样一种情况了。
就是说,曲线;
这是我们理解的“阴阳冲气”状态;
即,阴阳在相互冲气的过程中,又有各自相生的阴阳在将彼此回拉;
不要觉得遗憾;
这是很好的状态;因为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即有物将我们拉回到曾经的位置,不忘初心。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去形成不断地“冲气·为有”状态。
如果是“阴阳冲离的单变”,那么就是说,这种现象可能也就一次性便没了。
而阴阳冲离,其我们也知道,是会有“相生出的阴和相生出的阳”重新汇冲在一起,组成新的局面。
这是简单的两个模型。所用到的理论信息,都为我们对于“阴阳”的基本理论,像是公式一样。如果头脑的思维足够抽象的话,会发现,这些过程简直就是会和细胞分裂(分裂后产生新的局面)或者人体的生成情况一样;因为其中过程就是我们对于“阴阳”的不断思辨。
而更精彩的是,“阴阳”的冲气;
其什么是阴,什么是阳?阴阳这样的结论性定义是怎么来的;
要知道“阴阳”都是为“无有”的往复相生状态;以其阴和阳是相互转化的,为同一种事物;阴和阳是不异的;我这样说,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
即,它不是两种事物,而是一种事物的两面性;
而其即使是一种事物的两面性,却也不是恒常不变的,阴会变阳,阳会变阴;
以其,既然是一种事物的两面性;则我们就去看它们之间的“动态两面性·静态两面性”以及“自然不异性”三种情况。
自然不异性,阴阳是不分的,阴就是阳,阳就是阴;因为一切都是从“道体·无有”中得出的,它们的无有性,即不存在差异;
动态两面性,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周期轮回,循环往复;能够形成阴阳渐变的物极必反,不是突变也不是测不准和不确定性(没有那回事,不了解就说不了解,不要轻易去下定义);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步产生,同步变化;并且阴从阳中生出来,阳从阴中生出来;二者曲成。
静态两面性,有一阴,就有一阳;为一件事物或者说一个系统中的两面性。
即,基本就是这样的几条规律。
以其又是怎么来的?
即,从我们对于一切“物本论”存在和表现的“察同性”上所得出;
存在是因为“空无”的不阻性;也是我们逐渐地开始认识到“空本论”的开始。
以其空本论,我们知道了,想要具有眼前的大千世界,就是需要“空”;无空不有。
但其知道了“空无”,我们也不要忘记“空无”是怎么来的;因为如果一直是“空空空”,那就还是在着相中,那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对这个问题彻底地了解清楚,才造成了我们“着相性的举止”;否则,应该是很正常很普通的一种生活状态。
即,在我们发现“空无”的这个总过程中,是我们对于所看出的事物能够“变出·显现·应化”出来的方式的提出;
而既然,于空无中,一切可以“变出·应化·显现”出来;
可是,再次同时,我们依然是会发现,“空无”是没有能力去做到这点的;它只是不阻不垢性;
那么,于空本位中,我们会发现如果一种事物需要“变出·应化·显现·输出”,则便是也就是会需要有“输入”的这样一种特性在其中。
这里为什么我们要用“变出·应化·显现·输出”这么多的方式去表达;则是因为,变出,输出更倾向于着相的动态变化;应化、显现更倾向于不着相的静态情况;
就是说,我们在“空无”中所研究的这样的一种方式,它是无所谓我们着不着相的;即,动静都是定义;并且也都可以适用。
那么,如此我们就知道了,于“空无”中的,那样一种“变进变出的无有入无间·变通”状态;
继续深入的,我们会发现其中的“阴阳”规律,让其能够得以运用进我们对待事物时的一些看法中。
就是上面所总结出的。
即,熟练的话,推理会越来越快;甚至于一言以蔽之;可能刚开始会很难,但是慢慢就会好一点了;
毕竟,夸张地说,以其世间中的任何一门学问都是“若出其中”;
一阴一阳之谓道;好好爱惜我们的文化吧。
继续回到“无有中”;
那么,当阴阳二者“对冲”时,当“无有的阴”对上“无有的阳”;当“无有”对上“无有”时,又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
简单说来,就是以其“无有的阴”会相生出“无有的阳”;就好像,无有的阳和无有的阳,对冲;就好像两件物体相互碰撞一样;而就只是无有和无有上的“方向性·相生”问题。
又好像是,磁铁看不见的同极之间相互接触一样。
可,其“无有的阴”相生出“无有的阳”,那么这个“无有的阳”的方向,岂不是会和已有我们确定下来的“无有的阳”方向相同;
因为“无有的阴”和“无有的阳”是相生的状态;是相生,所以它们方向相反;可如果这时,“无有的阴”再去相生出“无有的阳”;那么,“所相生出的无有的阳”和之前已有的“无有的阳”方向是会相同的。
而如果方向相同,那么“无有的阳和无有的阳”之间便就没有存在“对冲”的状态;
事实上则为,“阴阳的方向”确实是相反的;可阴阳却也是一炁的往复状态;那么,就是说,“无有的阴”虽然会转化相生成为“无有的阳”,并且方向相反;可“无有的阳”的方向,却是会像往复环绕上一圈后,继续来到“无有的阴”的方向、方位上;如此的,同已有的“无有的阳”对冲在一起;使得“无有的阳”和“无有的阳”对冲在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