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普通的自然界中;
那么,我们就开始有疑问了,既然是“虚空”使得事物产生变化,那么为什么有些“虚空”的变化很剧烈,像火焰、雷电;为什么有些“虚空”所显象的又平平无奇,像棉花、像钢铁。
那么既然都是“虚空”的这种变化让事物显象出来,为什么有些事物一闪而过,有些事物却好似亘古不变;
即,有些“虚空”的变化,我们甚至可以把手伸进去,像水中、空气、或者面粉、稀泥中;有些“虚空”的变化,虽然说是“虚空”的变化,可却比任何事物都要“实”,例如墙壁、木头、例如青铜器、例如碱式碳酸铜等等的实物。
那么,如此,到底是“虚还是实”;是不有种被搞乱了的感觉。
利用分子的结构,和分子或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我们可以很容易知道,这种事物的不同存在性,但利用“虚空”,我们却甚至会再次混淆其中的概念。
其便是因为,我们讲解分子等物质时,暂时把它们当做了一种“静态”;但“虚空”却是不允许这种静态存在的,即想要“成形”,变成“有物”,就要不断地“变化”。
处于时时刻刻的变化中,当“变化”稳定时,所形成的事物就会稳定,才有我们所看到的虚实相生状态;
但要明白,其“实、色”也便都是由于“虚空”的变化引起的,所以归根结底,我们后来还是要去讨论“虚空”这种看不见的“无”的状态;也就是在这种“不变”中,寻找事物真正的“变化”状态;如此,才能做到是“以不变应万变”。
而当“变化”不稳定时,所形成的事物大概率也都会一闪而过;
像我们常用的家用交流电,其稳定,便是因为“稳定的变化”所导致;而稳定的变化,便就是需要这种“虚空”的情况也要畅通,即类似于“进出口”不能够堵塞;于人而言,就是呼吸消化状况要好。
所以,即使是石头,也便必须是处于一种“相对·能够稳定变化”的状态中;一旦不稳定,形成开裂的,都是小现象。
那么,事物和事物之间不能够“互通”,例如铁和玻璃不能够在常温下彻底融合、铁原子和铁原子之间不能够变成另一种原子,而就只能是铁原子与铁原子之间的配合,又是什么原因;这里我们并不详谈,因为需要了解更深入的“虚空”的变化关系后,才能够进一步地解释清楚,暂且理解为“斥力·克斥”也可以。
但其“存在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各种“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必然是因为“虚空”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为“存在”便是因为“变化”,而变化是因为“虚空”之间的变化形态关系;即“虚空”可以是无相的,但“变化”出的“实色”却是“有形”的。
即,稳定的“虚空”变化,形成了一种让人足以插不进去手的地步;而普通的“虚空”变化,也不见得人手触碰了以后就会不受伤,像静电。
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或稳定或不稳定或颗粒或绵延不断等诸多的变化呢;
继续探讨下去,岂不是越来越乱;
那么有关系吗,没有关系;
为什么,因为我们要保持头脑“无”的状态,因为只有当头脑中彻底“无”了以后,我们才能提供给“所有变化”所需要的场所;
即,我们是要让所有如露亦如电的现象,全部变化出来,让它们成为属于自己和各自的样子;这才是“其无为中,让万有也”的真正“道”的精神所在;即此后,它们都是各自独立并且相互关联的存在,而不仅仅只是由于我们片面的认知,而“有”无所依。
因为是“无”,与其说是同时看守众生的两面性,倒不如说是,其便就是变化的本身,变到和没有变一样,不是“无”是什么;因为谁也不清楚这种状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因为这才是真正的自然状态;是道气长存的所在。
其所有我们能够“握得到的都是变化”所在,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所有我们握不到的“无”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经和能够提升我们认知的所在;
因其,名天地之始的“无”便是提供给了这数不尽的变化场地、容纳了所有有形无形有相无相有量无量变化的所在。
而讨论到这里,我们也便是要对“动静”有了更明确和清晰的自然感觉。
即一方面我们认为世间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却想静止下来看看这个世界、这块石头最本质的榫卯组成样子。
其多多少少都有点刻舟求剑的味道。
而最矛盾地也就在这里,其世界是变化、变动的,那么其榫卯的各种零件为什么、又有什么样的依据可以在我们的头脑中静止下来;其无论如何,也都是要“动”起来,不能形成“静止”的相;
因为一旦“静止”下来,则就证明我们的头脑默认了这些事物的“存在”性,而忽略了它最为核心的变化性;改为了“创造”性,会逐渐地默认为,“创造”才是存在的本质;
其这一寻找“第一因”的思路,对人的影响多么深远,大抵也都是有目共睹;
其创造一定是我们在了解了世界的真相后,赞天地之化育而流露出的感情和真切的情感,而不是单纯的沉迷和诸多因素在其中的着相行为;
其人脑及自身的思维系统更应该是要有一种适可而止,类似于防沉迷系统的理念在其中;最理想的哲学、科学等等思维,当然是要“见什么破什么”,不破不立,大破大立。
而一定是因为“长久而稳定的天地间变化”才使得事物形成了“静止状态下的固体”;即,其并不能够“独立存在”;一定是要依据于“变化”;是“变化让事物能够体现并且存在出来”;出现了那怕是量子级别的微观状态,也都是因为“变化”所体现出来的。
是“变化”让光和热产生了互动的行为;
散发出去的、让别人感受到暖心行为的是热,汇聚发生而来的行为是光;
即只要有“变化”,我们就可以看到“光和热”等辐射的能量现象,甚至于“绳绳兮不可名”的结构现象。
因为是“变化”,所以我们就不能够进行单一的现象和情况理解;因为“变化”不能够被描述成单一的事物状况。
而如果描述成了单一的事物状况,就会变成:火焰,大山,树木,花鸟,河流,光波,分子,胶水等等我们头脑中概念性的静态事物情况;
其“山”是存在吗?
其“山”是处于一种“稳定的变化”情况中,所以我们就把山、石头当做固定的事物去研究。
而其“静态、境相、静相”等等的出现,就便是逐渐搅乱我们头脑思维关于“动静”概念的开始;如此,也就是在不依靠“变化”的情况下,使事物产生“存在而对立”情况的开始。
因为我们已经省略了变化的过程,而就只用先后对立、和当下对立的这种“静相”结果,去产生冲突和矛盾;因为我们已经逐渐地忘记如何“变化”,只是记得如何发现事物的源头,以及如何创造更多结论性的事情;
而其中的断层又该由谁来弥补,大抵也就是“我”吧,所以上帝之子才会牺牲自己,成全他人,弄得许多人一世伤心。
要懂得能够看到世间的百态;看不到世间的百态,就只能够活在有限的空间里,活在别人想要为你打造,想要让你看到的情况和环境之中;而看不到世间的百态,即使是要去作管理,也就只能管理到自己看得见的部分,如此以来,局限性由来可见。
以其所有“分化的对立”,都是由于不懂得“变化”开始;
而其“变化”首要的原则,就是找到“不变的不异”之处;也便就是“无和虚空”;如此,我们才可以在这种“不异”的情况中,进行各种“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大道易行的“易”;
找到了“变化·变易”,查看到了“不变·不易”的地方,那么接下来似乎变得“简易”了那么一点点;但是不然,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一件容易的事;
即如果我们觉得简单,那就一定是因为我们很笨;连一加一这种已经被默认性了的基础事物可能都求证不出来;而就只是站在了别人的成果上沾沾自喜;
我们只是模仿、理解的很好,然而最本初的我们对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无所知;不要觉得我们站在了一个又一个的观念上就找到了自己,没那么容易,我们只是因为心隐万中的所学,找到了生存的方式,不见得就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太过复杂的理解,并没有深追,只是数学的实确性其中一部分原因便是在于机器对于“进制·二进制”等等算盘一样“周期性·进制圆满”情况的推送、推进性认可;
而如果等到有一天,我们变到和没有变一样,像身体一样,能够自自然然的化身为我们本来的形态,才算是逐渐领悟了“道”的道理;否则“一变”,我们所幻化的样子就被人发现,岂不白费力气。
如果被人看穿了变化,只能说明,因其我们还没有深入到这个世界真正的“变化”之中;因为我们的观念只是一种看似在变动,其实却已经不知不觉地陷入到了,一种自我卷动起来了的内耗中。
想要学会“变化”,就先要学会“不变”;很矛盾?就是这么矛盾,如果连什么是“不变”都搞不清楚,大抵也是变不明白。
而其,即使是想看看这个世界最本质的情况,也应该是看这个世界最本质“不变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