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播种结束,乔景妍的重心转移到粉条作坊,雨季没过不急着开工,准备工作要做到前面,新的粉条作坊建在山脚下,占地十亩,有高大耀眼的库房,简陋的草棚操作间,宽敞的晾晒场。
库房的位置靠近水车磨坊,最大的方便了洗番薯、舂米、凉却料汁。这个库房的建造,请的是县城的大工匠,表面上看是普通的青砖瓦房,要做到防潮防鼠却是费了不少功夫,一般老百姓都是挖地窖存食物,如此大价钱的建造库房,粉条作坊是头一个。
所有的墙体都是石砖砌成,四间库房地面提高半米铺石板,分别用来存放番薯薯面、粉条、稻谷,其中一间稻谷库房下面,是两米多深的空间,用于通风隔潮湿,必要时便于生火烘干,铺地的青石板只有两米五长,不得不用砖砌几行两米五宽的墙,再将青石板搭放在上面。
现代化的农村种田,全部都是机械化,从犁田到收获都有专业的机械手操作,尤其是联合收割机,前面刚收割后面就打出了稻谷,接着就运进流水线烘干入库,根本就不需要晾晒这个环节。
靠人工就麻烦了,遇上连续下雨,成熟的稻谷不及时收上来,就会发芽霉烂,即便是收进了屋,没有太阳暴晒同样会霉烂,因此必须要准备一间能烘烤的库房,这个灵感要感谢刘华强村长,当时开玩笑说这么多稻谷,要是遇到雨天,那得烧多少个炕才能够用?
就是因为这句话,乔璟妍决定花再大的代价,也要修建一间集烘干仓储为一体的库房,万一遇上连续雨天,总不能看着到手的粮食报废,几亩田的稻谷可以烧炕烤干,自己可是一千多亩,必须要想个万全之策,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只能采用大石板,大工匠见多识广人脉多,马上就从三十多里远的石山定制石板,花费虽然高,但能解决后患就值,没有什么比粮食更重要。
库房后面建了六间屋子,因为要略高于前面的库房,就隔成了上下两层,大工匠说做屋子的规矩很多,这块地的风水很好,同在一个院子里,后面的屋子一定要高过前面的,专业人士的意见一定要听。
整个库房大院,门房和议事房连在一起,调汁房大堂屋,靠前面围墙搭建了一个临时牛栏,不久后要请长工,要容纳几十个人吃住,基本生活设施都要配备齐全,水井本应该打在院子里,考虑到河西村人目前的吃水困难,就打在围墙外。
相对于库房的投入,粉条的操作房就简单的很,库房围墙外靠林子边搭建一排遮荫凉棚,十台大锅灶一字排开方便散热,木盆木桶位置摆放一致,晒场上竹架竹竿整整齐齐,当时不要晒谷场选择这里,是最大化考虑作坊方便,建在水车旁边,即方便汁料冷却,又方便洗番薯磨浆,一条龙操作轻省许多。
作坊扩大了一倍,需要的工人也增加了一倍以上,河西村离得开的女人差不多都来了,就连未过门的儿媳妇也来了几个,有了水车磨坊不用也是浪费,于是打算收一部分番薯自行磨浆,省去了晒面环节,成本跟着降低了不少。
徐村长仍然是作坊的管事兼调汁,揉面的都是强壮劳力,就不用他上手,毕竟村子里也有不少事要管。江行远做起了粉条作坊的账房先生,守着库房收番薯收薯面,记录每天粉条的进出数量,以后还会有稻谷的进出,这活并不轻松。
孙学文年后得了个大胖小子,他娘又有凉豆腐买卖,少了收薯面的几十文工钱,也没怎么在意,只是不想疏远与竹林坊的关系。乔景妍建议他卖粉条,十五文一斤批发给他,二十文一斤卖出去,批发价拿货起点是一百斤,也就是一麻袋。
说到麻袋这种东西真是好,之前没遇着,还是王春生去县衙买粮种时发现的,这种麻袋只有衙门的粮库才会使用,一百文一个不是一般贵,好在能重复多次使用,近百个麻袋,播种后空出来刚好装粉条,再也不需要一扎扎称重捆扎,省了不少时间,一袋装一百斤封口,批发出去另收一百文押金,随时可退换。
去年作坊卖出去的粉条都是二十文一斤,和记杂货铺卖到了三十文,现在零卖二十文一斤,大家一窝蜂似的买一两斤尝鲜,好吃还抗饿,觉着比大米白面实惠。
几家精明的村民,合伙买了一麻袋回家分,接着又拿到镇上的集日去卖,一天收入好几百文,尝到甜头的几个人,干脆学起了货郎,走村串户的叫卖,哪里有集日就往哪里赶,有牛车的走的更远些,同样的货物卖的人多了就会有竞争,几天时间粉条的价钱,就二十文变成十八文一斤。
即便是每斤挣三文钱,一天下来也比做零活强,价钱便宜了,粉条很快就成为百姓家里经常出现的主食,很多买主都是五斤十斤的称,销量相当可观,对于村民来说,这样的买卖好的不得了,一天能挣好几天的工钱,有些大户人家,几乎是整麻袋的往里送。
为了抑制粉条的价钱被呛烂,乔景妍作出了硬性规定,零卖价钱不能低于十八文一斤,若是发现谁少于这个价,就不再批发给他,这么一来大家都没有埋怨,同等价钱挣多挣少各凭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