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即将结束,乔玉在农大的插班生学习也进入到了尾声。
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乔玉跟着朱教授的团队见证了许许多多粮食科研实验路上的经历。
有些实验结果振奋人心,远超过当代人们的认知。
能长到五十斤以上的西瓜。
一棵盆栽就能结果两百个以上的辣椒。
还有像宝石一样色彩绚烂的玉米……
每一种说出去都像是不打草稿的吹牛。
但只有乔玉知道,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她第一次不是去了现代,才感受到科学的发展。
她第一次站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在自己家乡所属的年代,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
粮食的亩产从三四百斤变成七八百斤,再到一千多斤……
一亩地的粮食从养不活一个成年人,要可以够一家子人一年的嚼用。
那些改变和进步,都是因为有邓老和朱教授他们这样的人,日复一日在浩瀚而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孤独地朝着不知道是否正确的方向尝试。
而他们的每一次尝试,都是未来的希望。
所有的失败,他们默然独享。
而唯一的成功,就会成为点亮万千百姓的灯火。
离别前,乔玉已经无法言说自己心中的敬佩和感动。
思前想后,乔玉还是提笔写下了一封信。
她将她每次去现代所了解到的农业知识,尽可能地以当代人能够接受的程度表述出来。
她不是专家,但她见过现代许许多多的东西。
好几个晚上,乔玉一边写,一边在心里默念。
原谅她吧。
原谅她在看到这么多科研人员日以继夜,没有假期,也不知道前行的方向是否正确,却依然以血肉之躯,跟时间赛跑,为百姓赛跑时……做不到无动于衷。
乔玉第一次对时间“作弊”了。
她把自己能够了解到的信息,都写了下来。
在跟朱教授和张晓茉他们告别之后,乔玉回到了枫桥镇,但一夜之后,她又悄悄重返省城。
那一夜里,她去现代,找了一家打印店,请店老板用店里最普通的纸张,将她所写的内容都输入电脑,打印出来。
而后,悄悄变成了一封只有信封,却没有寄件地址和寄件人的无名信。
信上唯一的字样,是乔玉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农大的地址。
这封信被乔玉放在了没有摄像头监控的门卫室。
这是她做的最大胆的事了。
她也不知道她的信会不会到朱教授他们手里,也不知道这封信里的内容,会不会对朱教授他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她只知道,如果不这么做,她问心有愧。
……
再次离开省城之后,乔玉又开始变得忙碌起来。
青杨已经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复读一年的青杨稳稳妥妥地进了心仪的大学,乔玉悄悄问他:“那天跟你合照的那个女生,考去哪里了啊?”
她问得小心翼翼。
有点关心,又怕戳破了少年人美好的暧昧。
但青杨却回答得大大方方:“她也考到沪市了,她去了外国语大学,距离我学校不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