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娟娟却一点儿都不怵:“别的不敢说,但吃饱这点,肯定不会少了你们的。”
说着,就招手叫了个小男孩儿过来:“三眼儿,回去问问你妈,今天还接不接菜。”
“接!肯定接!”三眼儿一蹦三尺高,说话跟蹦豆子一样,斩钉截铁的,“我妈说了,就是锅烧穿了都要接!”
三眼儿一直蹲在门口呢,自从他爹抢小孩儿生意,得罪乔玉之后,乔玉家挣钱的事儿都不带三眼儿家。
人家老人种菜晒菜干,年轻人想办进厂子、给乔玉帮忙,小孩子卖糖豆卖小玩意儿……足足一年都没有三眼儿家什么事。
三眼儿一家人在村里都抬不起头来。
这一年下来,愣是硬生生比村里同样的人家少了几百块钱的收入,全家人都心疼不已。
三眼儿的爷爷奶奶三天两头就骂三眼儿爹一顿,出气。
好不容易一年到期了,三眼儿妈去求乔玉,乔玉这才给了个短期的活儿——给新厂招工时期来的外村人做饭。
这活儿是让村里的六户人家给包下了的,看谁有空就接。
别人家或许是有空就做,只有三眼儿妈,那是一天到晚守在灶台前,甭管什么时候来的“单”,她都接。
三眼儿这一年也长大不少,知道埋怨爹没有用,不如给娘帮忙,因此十分懂事,说话也很清楚:“我家今天接了六个人的单了,我妈准备了十个人的饭菜,都在灶上热着呢,有现成的,我回去端就是。”
娟娟点点头,在小本本上记了下来:“好,那今天这就是第七个了,三毛钱的餐标,饭菜可要打得高高的。”
“那是当然!”三眼儿留下比他还小两岁的弟弟守着,叮嘱道:“妈说了,只要有就接,可听清楚了。”
三眼儿弟弟吸溜着鼻涕,点点头:“听清楚了,有人吃饭就接!”
“没催!哥先回去了,很快就来替你!”三眼儿说完,飞奔着跑远了。
姜亚军看着觉得十分有趣。
他说不上来这是什么感觉,但就是觉得这个村子,看上去跟别的村子不一样,透着一股……运转的感觉。
似乎每一件事,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负责。
有可能是七十多在自己门口看自行车的老太太。
有可能是十岁会认字了,拿着大喇叭在公告栏前念公告的孩子。
也有十五六岁,当半个大人用,谁不听话就把人抬走的“治安护卫队”的少年。
也有一边带孩子,一边在家做饭挣钱的中年妇女,还有她那会排队接单子、送餐的孩子了……
而在这背后,还有无数成年人,在做着更重要、更关键、更累的活儿。
生机勃勃。
对,是生机勃勃。
姜亚军脑子里冒出这么几个字来,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