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因为展销会的出现和全新的生产标准公布,大唐内部的商家开始了内卷,都想在大唐的商业圈打下一个稳定的基本盘。
至于说原来火爆的海贸,反倒是渐渐遇冷,除了原本就参与到海贸中的商家在继续扩大旗下的海外业务,基本就没有新的商家进入海贸行业。
内部的商家忙着开拓内部市场,之前积压的货物自然就便宜了海贸商家。
更多的商品通过海路和陆路转运西方。
拿下马里和天竺市场的过程远比想象的要顺利。
市舶司的商船刚到达东非沿岸,便受到了当地部落的热烈欢迎,价值数十万银币的商品很快就被各个部落的人抢购一空。
倒不是说当地没有来自大唐的商品出售,而是那些商品被多次倒手,到当地人手里的时候已经是奢侈品了。
这次的海贸是大唐的商品直售,价格低了至少两倍,当地人又不傻,很多部落的酋长包下船队的货物,自己就当起了二道贩子。
当地人得了实惠,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到合适的商品,酋长们借机发财,大唐海商消化了库存。
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工商司和市舶司不想做一锤子买卖,就和当地的一些酋长达成了合作,大唐的船队只管把货物运到港口,作为代理商的酋长们用特产和金银换货物,其他的事大唐不管。
这种合作模式其实有很大的弊端,大唐并不能控制当地的市场,没办法调节市场的运行,也没有商品的定价权。
不过这些都不是一时半会可以解决的问题,大唐需要徐徐图之,慢慢完善这片市场。
而关于天竺市场的开发就相当简单粗暴了。
王玄策的出使以失败告终,半道还被人给打劫了,气的他当即联系宋光。
宋光带着五千人把打劫大唐使团的土王给灭了,在当地建立榷场,按着附近土王的头开始了贸易。
李佑把护卫队的大炮往那些土王的家门口一架,把城门轰开,然后就拿到了两个天然海港的所有权,市舶司在两个海港建立榷场,招募本地代理。
三个月时间,市舶司就在天竺有了三个固定的商品集散地,有了一批当地的代理商。
李佑的方法虽然粗暴,但是比起工商司在非洲的布局,属于是精耕细作了。
只是朝中对于李佑的举动却是不太赞成。
传统的对外态度依旧很有市场,倚仗武力的方式很多人仍然难以接受。
李承乾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想要转变人们的传统想法,还需要时间的水滴石穿,急不得。
李佑受赏都是偷偷摸摸,没有大张旗鼓的公开。
好在李佑也不在乎这些虚名,懒得去争什么,回到长安述职之后就搬去自己在洛阳的别院陪老婆孩子。
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大唐的经济继续高速增长。
天元十年,国库终于将前些年的债券全部对线,了结了金融市场的旧账。
国库有些结余,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李承乾登基十年,大唐的人口规模再次增长。
截止天元十年底,大唐的人口接近四千万,人均预期寿命从不足四十岁增加到五十五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