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珩宸寄来的信中针对沈轻罗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于地址的选定。
刘源当初建议的时候,选定的地址是沿河一个名为玉梁的县城。
他反复研究过,只有这里的地势是最低处,县城也常年受到曲水的侵扰,是最适合迁走百姓作为蓄水之地的选址。
但是傅珩宸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理由是一个沈轻罗从来没有想到的点。
并不是刘源的选址不严谨,那里确实是最适合的地方。
傅珩宸建议沈轻罗更换地址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地的县令。
傅珩宸在接到了沈轻罗书信的第一时间,就一眼看到了信中被提及的刘源。
几乎是同时,傅珩宸就知道了沈轻罗这封信的来意。
傅珩宸前世的时候,就曾经接见过刘源,在一场定州水患之后。
当时的刘源给傅珩宸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毕竟在没有征得上官同意,也没有上报天子的情况下,私自离开在任地方的官员,一律都是要依法治罪的。
但是当时的刘源,只是很平静地敲响了大殿外的登闻鼓,然后向傅珩宸呈上了自己的奏疏。
傅珩宸事后才知道,刘源的父母,死在了那一场水患之中。
还有他不到三岁的小女儿。
而悲痛欲绝之下的刘源,第一时间不是操办父母的丧事,而是看着满目疮痍的定州,看着泛滥成灾地曲水。
毅然决然地用自己付出了半辈子努力考取的功名,去为受灾的百姓,求得一个生路。
傅珩宸了解了前因后果之后,破格赦免了刘源,还命令他主理这一项工程。
也正是因为实施了这一项工程,傅珩宸才比沈轻罗更清楚地知道这其中的弯弯绕绕。
上一世的刘源一开始也是选择了玉梁县。
但是他错算了玉梁县令这个人。
并非是玉梁县令不是一个好官,恰恰相反,玉梁县令的政绩十分的不错,在百姓之中的声誉也很好。
但是玉梁县令有个最大的问题,他重视自己的一县百姓,重视自己的官声,更重视自己得来不易的权柄。
一旦选定了玉梁县作为蓄水之地,那么他这个县令一定会被调走。
而他在玉梁县经营多年,政绩也有,自然是万分不情愿的。
所以当刘源找上他的时候,他直接就煽动当地百姓反抗。
当时一度声势浩大,差点酿成血案。
最后刘源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玉梁县的邻县平县。
不过这件事情当然不可能瞒过傅珩宸的耳目,最后那玉梁的县令理所当然地被傅珩宸处理了。
傅珩宸知道,面对百姓们,就算是沈轻罗,时间紧迫之下,一时也很难有什么好的办法。
所以还不如从一开始就换到平县,没有必要在玉梁县浪费时间和精力。
当然这些傅珩宸没有在信中和沈轻罗详细说明,毕竟路途遥远,傅珩宸也不能确认这封信会不会被除了沈轻罗以外的人看到。
所以只大致讲了一下玉梁县的情况。
沈轻罗看到了傅珩宸说的,心中也十分的后怕。
还好她自忖经验不足,想着求助于傅珩宸。
毕竟在刘源的阐述中,玉梁县可以说是最好的选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