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长天县河湾乡康家庄,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背靠青冈山,面临白露河,河水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布施给康家庄的是一大片平坦的沙土地。
康百顺坐在村头的一棵老槐树下面,脚边的一块砖头上摆放着一杯茶水和一包烟,捧着一本《三国演义》看得津津有味。
康百顺就是康民的三叔,年轻的时候在金陵大学读过书,后来战乱纷起,他就跑回了老家拢了几个同族的子弟办起了私塾,建国以后,就留在村里小学任教,康民就是他的学生之一。
康百顺在讲台上,总是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而且基本上不按照小学的课本内容来教,全凭兴之所致,一讲都是大半天。
而且康百顺一进学校手里总是不离一条两尺长的戒尺,凡是调皮犯戒的同学,基本上都能准时的挨上一戒尺。每一戒尺下去,就是一条血色的痕迹。
所以几年教下来,学校也不喜欢他,因为他所教的班教学成绩总是倒数。家长也不喜欢他,因为总是看见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挨揍。
历任校长多次找他谈话,指出他教学上面的不足,可是康百顺一概不听,依然我行我素,终于被烦到了,干脆辞职不干了,回家当起了农民。
虽然说辞去了学校的工作,但是对族内子弟的教育却是丝毫没有放松。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天寒地冻,每天晚饭以后,一盏马灯,七八个儿童,必须规规矩矩地坐在他家室屋里听他谈天说地,从盘古开天地一直讲到清朝,讲到民国,讲抗日战争,讲红军长征……
康民当时是其中最规矩的学生,听得很认真,还经常和他讨论历代朝政兴衰的原因,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很讨康百顺的欢心。
康百顺的一间屋子堆满了书籍,有几个大书柜,摆放得非常整齐,康民喜欢读书,但是康百顺有一个规矩,无论康民借什么书看,还书的时候,必须附上不少于一千字的读后感,否则便不再借。
康民从小学到高中,在康百顺那里借阅了三四千本书,当然也写下了三四百万字的读书感想。
康百顺把康民的“作业”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偶有友人上门,便将这些“作业”拿出来分享一番,品着小酒眯着眼说,“此子有大才,将来必定出人头地!”
后来康民当了领导,曾经把康百顺接到京城住了几天。康百顺见康民忙得脚不沾地,一个星期只陪他吃了两顿饭,便告辞又回到了家乡。
后来一场运动,康百顺家里的书籍全部被焚烧了,然而康民所写的读后感全部留了下来。当有人要把这些读后感拿去焚烧的时候,康百顺说这些都是小孩子家写的作业,你烧他干什么?又不是反动书籍,所以侥幸的留存了下来。
正当康百顺读到空城计这一节的时候,点燃一支烟,感叹道:“这司马懿真是个聪明的人哪,他怎么能看不出来这是空城计呢?他肯定要给诸葛亮留一条活路,只有留得诸葛亮在,曹魏便不能把它怎么着,他又怎能不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呢?否则以后哪里会有三家归晋这一出呢?”
忽然,一辆汽车停在了村口。阿利走下车来,来到了康百顺的面前,恭恭敬敬的说:“老人家,向你打听个人?〞
康百顺抬起头,见眼前的年轻人恭敬有礼,心生好感,开口说道:“年轻人你找谁?这康家村没有一个人是我不认识的。”
阿利说道:“我们想找康百顺老人,请问你老人家认识他吗?〞
“你们从哪里来?找那老头子有什么事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