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自我发挥这种事情,公司越大越不可避免。
好在梦工厂最大的盈利保证,那些沈华亲自敲定的电影项目,导演很少整活。因为沈华给出的剧本都是经过市场验证的电影,项目规划都十分完善,怎么分镜拍摄,大致需要哪些道具,人物形象有什么要求等等,基本都写明了。并且这些剧本又都是商业电影的剧本,不需要在里面搞什么过于深入的人性探讨,只需要一个有足够调度能力的导演,按着沈华的剧本,照本宣科的将足够精彩刺激,充满趣味性的画面拍出来就行了。
在沈华的不败神话还没被打破之前,别说公司高层和派出的制片人不愿意做任何更改了,就连导演自己都不敢随便整活,至少不敢整大活。
毕竟要是票房失败了,大家首先质疑的不是沈华,而是不按沈华剧本拍摄的导演,梦工厂为了保持沈华的不败神话也肯定是将锅甩给导演。
所以沈华亲自敲定的电影项目都很稳定,导演只会在必要的时候,弄点锦上添花的设计,不会做太大的修改。
而这些沈华亲自敲定的电影项目,又为梦工厂提供了最大的盈利保障。从而让梦工厂的高层不必在资金、业绩等各方面的压力下,像其他好莱坞电影公司的高管那样,迷信那些大导演,大明星,任由他们薅梦工厂羊毛。
反倒是可以放宽心态,进行一些实验性质的电影项目,看哪种类型的电影值得深入挖掘,投资。
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都是从低成本电影开始的。
偏偏现在好莱坞因为股灾和编剧罢工带来的经营压力,越来越不相信新人。新人越来越难出头了。反倒是梦工厂自己就是靠新人起家的,加上内部经营压力也小,便愿意让新人们来尝试这些实验性质的电影项目。
于是,一时之间,梦工厂竟有了好莱坞黄埔军校的感觉。
而这也让梦工厂在新人中挖掘出大量优秀的人才,从而让这些人才去负责成本更高一些的项目,也大幅度降低了对外依赖度。并且,自己培养起来的人才,薪资的涨幅也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像外面的大牌导演、明星,存在大量的溢价。这也让更多的预算投入到电影制作,而不是支付给导演、演员的片酬,也让电影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不过这个良性循环,全都建立在沈华开挂,给公司兜底的基础上的。而沈华又不是什么资深电影迷,脑海里的电影库存是有限的。等以后库存用光了,梦工厂还保留现在的运营方式,那麻烦就大了。
所以沈华也在有意识的推动梦工厂跟外部合作,至少要在沈华的电影库存还撑得住的时候,最有底气的时候,学会怎么拿捏那些大导演、大明星,而不是跟其他电影公司一样被人家拿捏,不得不满足他们的各种不合理要求。
就目前来看,梦工厂的高层做得还算不错,现在就有一个跟外部合作的例子——《雨人》。
梦工厂充满了浓浓的商业片基因,这也是为什么梦工厂导演比较少整活的原因。
因为商业片这玩意,只要不是智商太低,基本都能看得懂,导演想要搞事很难瞒得过梦工厂的人。但一家电影公司只搞商业片,是很不招人待见的事情。
毕竟大家都这么搞了,那一大帮子影评人,电影奖项评委还怎么活啊。偏偏他们还掌握了电影行业最上层的话语权,所以大家明知道文艺片麻烦一大堆,但还是不得不分出一定的资源在文艺片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