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问了些魏博和宣武的事,得知田弘正父子真心归附,脸上多出许多笑意,“还是武相献策,夸弘正之功则可收其心,今果然成功”。
烦了这才知道,皇帝亲自书写圣旨夸奖田弘正的主意竟然来自老武,那老头确实有一套。
田弘正再次上表,说田氏一族已经做好所有准备,只等朝廷允许便马上启程回京。而韩弘也上表,意思差不多,说自己年老体弱,不足以为国出力,急切想要回京养老。
淄青平定,魏博和宣武归附在即,再加上成德王承宗病重,幽州刘总一心出家,几大刺头已经全都服了,这也是老李志得意满的最大资本,安史之后六十年,大唐终于再次一统。
从淄青平定诸镇上表,朝中拍马屁的声音此起彼伏,把老李夸上了天,当然了,确实有不少人是真的为大唐高兴。
对于藩镇的态度大概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大唐已经中兴,革命成功了,没必要再折腾,只要再任命节度使的时候慎重一些,留下质子就够了。
另一派则认为节度使权力太大,应该干脆罢撤,恢复郡县制,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后患。
两派互相争吵,但并不激烈,因为无论哪种对策都是慢活儿,慢慢来就行。
同时吐蕃再次派来使者,商量与大唐正式会盟,两国近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但也一直没有正式停战会盟,近几年吐蕃人连续派人来商量,看上去诚意很足。
老李笑道:“爱卿以为,朕的功绩可否比得上太宗半数?”,看似玩笑,可那灼灼的眼神出卖了他,他是真的希望得到烦了的认可。这家伙确实有本事,可嘴巴也是真的毒,每次都怼的老子下不来台,如今天下太平,这可是我十几年辛苦的结果。
烦了是真想骂他,你怎么有脸拿自己跟太宗比的?你是干了些活儿,可蠢事也没少做,这所谓的中兴盛世跟以前有什么区别?那些藩镇不还是原来的样子吗?
再说这是你的功劳吗?除了文臣武将拼死拼活的干,这里有一小半功劳是田弘正的,若不是他,连特么淮西你都不敢打,刚取得一点成绩你就满足了,听着马屁声,做着长生梦,藩镇节度使一个没动,猜忌打压功臣火力全开,把老子的苦口婆心都忘了个干净,你这个蠢货!有脸邀功!
轻轻吐出一口浊气,烦了认真的道:“陛下刚明果断,能用忠谋,不惑群议,卒收成功,御极十余年,讨刘辟,除李琦,斩元济,平淄青,收魏博宣武,服成德幽州,破碎山河终至一统,天下万民免于刀斧,自古中兴之君,未有及陛下者”。
这段话文采一般,只能算比较低级的夸奖,可老李听的全身舒畅,眉开眼笑。关键不是说的多好,而是从谁嘴里说出来,能听这小子说几句好话太难了。
连连摆手道:“爱卿过誉,过誉了,朕虽有微功,亦是仰仗诸文武出力”。
烦了道:“陛下此言差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农夫耕田,纵有万般计谋又有何用?今之天下,全赖陛下识人也,汉高祖坦言不如三杰,可高祖为帝,三杰只可为臣,正是此理”。
老李大为惊奇,这段话比上一段的境界高了不止一等。
将皇帝比作伯乐,臣子比作千里马,千里马跑得快自然是伯乐功劳。
刘邦说我运筹帷幄不如张良,治理天下不如萧何,带兵征战不如韩信。有人只知道皇帝承认三杰牛叉,却没理解高祖的言下之意,你们再牛也只是臣子,是我发现提拔的你们,皇帝只能我干。
烦了把大半功劳归于皇帝,是皇帝识人用人才使得大唐得以中兴,这让老李很是惊喜,“爱卿竟如此认为?”。
烦了叹道:“陛下,臣本为安西残卒,裴相不过州郡小吏,若非陛下信重,岂能窃居大名?
人说臣善战,裴相善谋,此乃无知之言也,若无陛下坐镇京师,调和文武,调度财赋,平衡阴阳,何来淮西淄青之捷?
臣止奔走之力,裴相输运粮草,却被谬赞,他日史书评说,恐贻笑大方矣”。
这段更狠,干脆自称就是个跑腿的,裴度就管运送粮草,功劳自然都是领导的。
老李矜持道:“爱卿不必过谦,朕虽有谋划运筹之功,至多不过半数,还是将士用命,文臣用谋,才能有此局面”。
烦了忍着恶心道:“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