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让人恶心的呢!
到了永乐朝时,发这么一点薪水还要实行“米钞混合”的办法来发。
按官员品级不同,米钞混发的比例也不同。高希属于从六品,适用的是“米六钞四”的发法。什么意思?
8石大米中,大约5石发米,还有3石折成大明宝钞来发。
我去,大明宝钞贬值不要太快,但明廷一直按官方定价发,永不改变,这不是明抢吗?
大明宝钞从洪武六年(公元1375)开始发行,到永乐初年,已经贬值了十倍。等于钞的部分,永乐皇帝克扣了官员们九成的工资。
米的部分呢?永乐皇帝做得也不地道,采用“折色”的办法。什么意思?
就是我不发米,我用其他东西代替,比如从西洋易货贸易带回来的苏木和胡椒。
问题是,苏木和胡椒进口得太多了,早就成了不值钱的寻常物,堆在仓库里都没人要。
拿这些东西当薪水发,哦,你是来“去库存”了?
发给官员们,又不能当饭吃,卖又卖不掉,你让官员们怎么养家糊口,尤其是品阶低的官员。这不是要逼死官员吗?
好嘛 ,大明的官员们非但不能从“下西洋”中获得任何好处,还要拿自己的薪水倒贴,帮着皇帝“去库存”。
如果你是大明的官员会怎么想?当然是坚决抵制下西洋!
因为永乐皇帝的做法,直接侵犯了每一个大明官员的切身利益。
“夏大人,小臣斗胆问一下,你可曾计算过前几次下西洋的盈亏情况?”同样的问题,高希又用来问户部尚书夏元吉。
这回轮到夏元吉尴尬了:“这个...这个...”
他也偷偷瞄了一眼永乐皇帝,永乐皇帝倒好,拿着碗盖不停地撇去茶水的浮沫,看都不看夏元吉。
这厚脸皮功夫,很好地诠释了“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这句话。
“…略有…亏损。”夏元吉说得很小声,众臣都没有搭话。
真的只是“略有亏损”吗?
高希又诡谲地笑了。
这个话题太敏感了。
坏就坏在下西洋“投资、收益”的分配模式上。
下西洋是国家行为,所以筹办所需一切支用,均是户部、工部负责调集和供应,这当然是“国家投资行为”。
按照我们现代人的理解,船队回来后,获得的收入自然要回到户部和工部,盈亏都要由朝廷来承担。
问题是,船队回来后,除了极小部分私人或随船外国客商的货物征收了关税,其他收入都直接进入永乐皇帝的“小金库”(内库),奇珍异宝都成了皇室阶层的奢侈品或玩物,和民众生计毫无关系不说,还造成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
高希知道症结所在,郑和知道,夏元吉知道,在座的每个人都知道。
只是太敏感,不好细说!
难道直白地说,要将收入全部划归工部和户部吗?谁敢!
高希也不敢,这不是找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