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冀南话还没说完,先得一声夸奖,虽说觉得章河有些拍马屁的成分在,但是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说:“我粗略打听了一下,普通学堂孩子们上学一年至少得二两束修费,还不用说上学所需的书本笔墨又是一笔开销。虽然小孩子不像十几岁的大孩子用的书本多,但是孩子年龄小正是接受学习的好时机。”
他继续阐述自己的看法:“年龄越小,对周围新鲜事物的包容度越高,学习能力越强。咱们禹州哪儿都不差,就是这人才上差些,我也知道我们每年在学习上面的投入,但是也没见什么效果,所以我想从小孩抓起,从根本上抓。这样说不定咱们禹州多年以后能出不少才子佳人。”
章河仔细地听完点点头,觉得舒冀南说的话很有些道理。普通人家的孩子只需读书识字即可,稍有些见识的人家都会让家中孩子认真读书,将来好考取功名,但是这功名哪是这么好考的?
不说自己寒窗苦读一步步从考童生到中举最后考进进士,就说这学习的路程那也是要考的。
在家中学习后去考县学,县学读完去考府学,这一步步接触更多的教学资源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更加充裕。
这些花销,也是普通人家所承受不了的。
如今听舒冀南这么一说,其实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义务制教育的开展,减免学费书本费,学生只用出个报名费就行了。
“我想着普通人家的孩子自是没有那么多钱拿来给孩子上学的,这一部分的人占了绝大多数。禹州又有多少富户能支持一家孩子读书识字?若是里面有些聪明孩子,在读书上面有天赋,那岂不是错过了?”
章河此时愈发点头,赞同舒冀南的说法,其实他身为禹州刺史,一天到晚有不少事情等着他去处理,而管理禹州学子读书,一般都由他手下管。
要不是前几年科举放榜,自己管辖的禹州所考中的进士人数那是排名倒数的,他都不怎么关心这件事。
“王爷具体打算怎么做?”
舒冀南喝了口茶继续阐述自己想法:“我想着先在禹州城建立一个学院看看,报名人数就限制在一百人吧,多了怕是不好管理。就从平民百姓的孩子挑选,那些稍有些钱财的人家就不用了,主要是普通百姓。这一批孩子的束修和书本等费用都王府出,等学完考试成绩前三名的孩子,有我们资助继续上县学,如果他们努力凭借自己的本事还能继续往上学,就一直资助,直到考出功名。”
章河算了算,光是请先生的束修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哪能让舒冀南一人出?更何况还是为了自己管辖区域的孩子好,于是章河道:“这笔钱财自是不劳王爷出的,我会向上禀报,请求批一些费用用在这上面。”
舒冀南想着少花一些是一些,反正看自己亲哥那样国库也算是充裕,于是点头:“估计也批不下来多少,那就各自一半吧,主要是这学院选在哪里倒是有劳章大人了。”
章河道:“哪有什么麻烦不麻烦的,王爷提出这么好的想法,我自然是要去做的,等过完年我同属下商量一下此事,定下位置之后再同王爷细说。”
舒冀南点点头道:“也好,这些孩子虽然不收这些费用,但是报名费还是得收一下的,我想着暂定每人五钱银子可好?”
五钱银子,不算多,能住在禹州城里面的人,大多都能出的起这个钱。况且还不是每一年都收五钱银子,而是只要报名,到自己孩子学完,都只需要五钱银子而已,还是很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