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李诚谈定之后,背地里甘文那叫一个喜不自胜,县城里没有印书坊,州府里有啊,还是学官二公子名下的产业,造纸坊加印书坊及州城最大的书店。
每年给州学,及下属朐山、东海、沭阳、怀仁四个县学,提供“教科书”及纸张,可是一笔非常可观并稳定的利润。
当然台面上的自然是学官二公子妻家的产业,免得被人在明面上说出话来。
有权就有钱,别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月亮下也没有。
甘文等于花点小钱,买断了一个能拿捏的住的优秀作者,他自己再和州学官搭上线,可想而知,今后他在州学自然可以混的依旧潇洒。
自从官家极其信重、实掌大权的蔡京蔡太师,重启三舍法后,对各级官学更是加大建设和投入,如今私塾、学堂、书社更是多如牛毛。
对各类书籍稳步增长的大量需求,也带来了印刷业繁荣。
大宋识字率高,大家总不能都抱着“圣贤书”,这也催生了话本小说流行。
甘文以自己对话本小说的丰富阅历,这本《三国演义》他反正是相当喜欢。
印书最费功夫的是雕版,但是一套板子雕好后,就如“印钞机”一般。(交钞也是钞)
至于他和学官家二郎君怎么分成,那都是极好商量的事情,四六也好、三七也行,反正怎么算都会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按照李诚自己说的,《三国演义》要写上百本,这未来稳定的收益,就如流水不断。
更重要的一点,文稿送到,他每次都能先尝口鲜不是?
……
出了正月,气温逐渐回升,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为主的社会,天大的事都要让位于此。
每日的训练,汪朋也只保留晨练,四个年轻人都要去田里干活,赵华家佃的是李诚大官人的田,林风是自家的田。
徐大海和秦易家人丁单薄,田都佃给了亲戚种,农忙时要去帮忙劳作,要不然分成比例会相应减少,大家都是艰难的活着而已。
往日喧嚣的海边小院,一下子冷清了下来,李诚在六十里外的县城租了间房。
主要考虑是离县学不远,按计划,他是要走文官路线,不通“三经”岂是读书人?
甘文只会帮他推开县学的门,能不能获得一张属于自己的书桌,还要他自己真正具备这个实力,不然入学考试这一关都过不去,硬收下来也只会彼此难看。
李诚买了一堆聱(áo)牙诘( jié )屈的“圣言书”,咬牙切齿的埋头狂啃,哪怕不求甚解,也要能背能默,这可是最基础的要求。
毕竟他也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虽然大专三年不是泡妞就是打游戏,毕竟也正经毕业了不是,补考又不丢人。
他可不需要从头学起,来自后世的知识储备,足以应付眼前的自学。
再苦能有高中苦?
老子是经历过高考煎熬的人,背背书而已,小菜一碟!
只有他先取得“秀才”身份,才能真正获得相应的阶层接纳,有了这道光环,相应的恶意就会有所顾忌。
而不会仅仅是个三等户草民,被踩在脚底,人家都不在意脚疼的那种。
至于抄书这事,抽空就行,一月两本也就四万多字,毛毛雨。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有他在县城有个分基地,很多物资就能相对容易的采购,譬如铁料、硝石、硫磺、糖霜等等……
嗯嗯!你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