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名字,就知道是韩金月寄过来的,韩金阳和苏秀秀对视一眼,两人都没想到小月会寄东西过来。
“这结了婚,还真懂事了。”韩金阳挑了下眉。
拆开包裹,是一大包莲子,一袋漏粉,还有腌肉和腌菜,包裹的底部放着一封用油纸包好的信。
韩金阳拆开信,很厚的一叠信纸,苏秀秀看到的就有五六、张,这得写了多少东西啊?难怪不寄信,而且放包裹里一块寄过来。
“小月写的什么?”苏秀秀探头看了一下,随后面色有些难看。
游家包括游光明的吃相还真是难看,不光让小月出钱买房,还想让她出钱给游光明的大哥买工作。
“快看下一页,瞧瞧小月怎么做的?”苏秀秀戳了戳韩金阳。
韩金月要是真的照做了,那她真的没救了。
韩金阳回过神,依言拿出下一页信纸,两人看完,全都松了口气,还好,小月不算蠢到家。
韩金月在信里写到,她听从家里的意见,没有将钱交给游光明,更不可能给游家,而是给自己买了一个工作。
汉城工作比京城便宜一点,只要八百块钱,不过还是把她的家底掏空了,现在游家人看她很不顺眼,所以她根本不回游家。
看到不顺眼这三个字,韩金阳眉头紧皱,“游家人还敢看小月不顺眼?”
苏秀秀听了,觉得一点都不奇怪。
游光明一个乡下小子,能考上中专,成为省城钢厂的技术员,那就是祖文冒青烟,是他们家的骄傲,在他们心里,最少得厂长千金才能配得上。
接着往下看,韩金月现在在钢厂的食堂上班,洗洗菜,打打饭,不能跟招待所的服务员比,但是也不算辛苦,不过她觉得有工作后,心里更踏实了。
后面是她在汉城见到的风土人情,还说有机会,让他们到汉城玩,她带他们去各种好吃的。
“她才去几天,能知道什么好吃好玩的。”韩金阳摇头,轻叹着收好信。
“等过些日子,咱们可以请假过去看看小月,免得游家真觉得韩家没人了。”这是韩金月领证后,苏秀秀第一次表态。
韩金阳诧异的看着苏秀秀,“我以为你不想管小月了?”
苏秀秀斜了他一眼,“我是不想管吗?是没法管,小月那会听得进谁的话?”
说实在的,要不是因为韩金阳,她确实不想管。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了,小月跟着游光明去了汉城,慢慢就知道我们当初都是为她好。”韩金阳轻叹。
将韩金月的东西整理好,两人正讨论寄点什么东西给她,就见韩金雨两口子带着孩子过来了。
“大哥,小月写信给我了,还寄了一个包裹。”韩金雨着急的说道。
“我知道了,我跟你嫂子正琢磨寄点什么东西给她。”韩金阳笑道。
韩金雨看大哥轻松的神情,拧眉,“大哥,小月的婆家都不是好相处的人,咱们要不要过去瞧瞧?”
“不用了,小月这不是处理的挺好,小雨,小月长大了,已经结婚嫁人,你不能还跟以前一样,事事替她摆平,她有自己的家庭了,怎么过日子,让她自己摸索吧。”韩金阳拍了拍韩金雨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道。
韩金雨身后的吴静秋默默点头,她觉得大伯子说的对,小月已经成家了,他们当兄嫂的,在她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拉一把,平时还是少掺和她家务事。
“游家就是欺负小月没娘家人撑腰,咱们过去转转,至少不敢这么欺负小月。”韩金雨觉得不能放任不管。
同为兄弟姐妹,关系也有远近。
韩金阳比韩金雨大六岁,比韩金月更是大了十二岁,韩金月出生的时候,韩金阳都要上初中了,等初中毕业,就进部队当兵,家里就剩韩金雨和韩金月,可以说,韩金月是韩金雨背着长大的。
尤其他们父母相继去世之后,韩金阳从部队回来,需要处理各种事情,后来又要抓紧工作养家,根本顾及不上他们,他们两人相互开解,相互依偎,相互照顾,慢慢才走出来。
所以,韩金雨和韩金月对韩金阳很尊敬,论起兄妹感情,他们的关系更亲密。
“小雨,我们不能经常去汉城,帮的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小月还得自己立起来,你放心,游家真敢欺负小月,我肯定不能放任不管。”韩金阳神情严肃的说道。
韩金雨还想说话,被吴静秋戳了一下后背,只能止住这个话题。
“大哥,大嫂,你们准备给小月寄什么东西?”
“一包茶叶,一包金银花,还有一包肉干和奶糖。”苏秀秀将东西拿出来,这些都是甘露和孙大有寄给她的,拿出一些寄给韩金月,这份回礼就不算差了。
韩金雨见了,说道:“那我寄点布和毛线,这些东西到哪都是硬通货。”
苏秀秀点头,她就是故意不寄这些,免得韩金雨不知道寄什么。
韩金雨又想到韩金月把所有的钱都拿去买工作了,现在手头肯定很拮据,就问韩金阳要不要寄点钱。
“卖工作的钱要不要现在给她?我瞧着她不会傻的给游光明。”
“不给。”韩金阳摇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游光明已经娶了小月,就该养她,而且小月已经有工作了,马上就能拿工资,你还怕她饿着不成。”
话虽这么说,手里还是捏点钱比较好,韩金雨打算偷摸汇点钱给小月。
除了韩金月,苏秀秀还得给张腊梅回礼,她要结婚了,所以她特意选了一对红色的枕巾,一块大红色的布,两套内衣和两罐麦乳精。
南边一个小县城的乡下,张腊梅正在布置自己的婚房。
“这边,床摆这边,柱子叔,衣柜摆在这边,对,麻烦您再往里挪挪,行了,就这样,书桌?对,就放靠窗的位置……”
“腊梅,这些家具都是王承找柱子叔新做的?”一个女知青语气羡慕的问道。
“人家王承不止让人打了新家具,还买了自行车呢,腊梅,王承家做什么的?这么有钱?”另一个女知青语气带点嫉妒的问道。
张腊梅看了她一眼,冲第一个女知青说道:“是找柱子叔新打的,用的木料一般,要不了多少钱,王承家就是普通的工人家庭,家里俩儿子,他哥哥已经结婚生子,他比较小,又下乡了,所以他父母心疼他,淘换了一张自行车票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