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秀才姓张,如今三十岁,妻子刚生下孩子,但是孩子早产又有些虚弱,他家中贫苦,需要用银钱度日。
都说穷秀才、富举人。他考了三次也没有考上举人,家里实在供养不起了,他自己也体谅家人的难度,放弃了科举路。准备当个夫子,收些束修,养活家里。
杜老二请他来给千水村的孩子启蒙读书,这聘请夫子的钱杜老二也出了。
毕竟他们杜家也不缺这点钱,可是对于千水村的普通家庭来说,免了束修那可是又解决了他们一个天大的难题。
毕竟邻村学堂的束修,一个孩子一年就要十两银子,是千水村许多人家一年下来的存银。也就是说,交了孩子的束修,可能家里就没有多少银钱了。
杜老二直接出钱给张秀才,算是聘请他,开出了一年一百两的高价。
张秀才也是万分高兴,他自己是开不了私塾的,因为他们家没有宽敞的房子。被聘请到邻村的千水村来当教书先生,对他来说离家还近,平日里还能照顾家里。
这一百两更是直接解决了他目前的所有难题,不仅家里的房子能修缮一下,还有充裕的钱财给妻子和他早产的儿子,买些滋补品养身体。
就算如此,家中应该还能剩下不少存银,以后他们家的生活也就富足起来了。
张秀才越想越觉得,以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对于没有考出功名的最后一丝惋惜也没有了。
毕竟中举,哪是一件简单的事,他要是继续坚持,三年之后再考,能考中固然是好,要是考不中呢,家里也要被他拖累垮。
他走科举之路,除了自己的抱负,不也是为了家里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嘛。如今当个教书夫子,也能让家里人过上好生活,这就够了。
虽然有些遗憾,但是过日子哪有十全十美的,他知足了。
杜老二虽然把村里孩童上学的大片障碍都扫清了,但是每人的书籍还是要他们自己买的。杜老二不可能连这个也给他们包办了。
而且自己家掏钱买书籍,这些孩童也能更珍惜一些。
毕竟五六岁,七八岁的孩童,最喜欢的还是上山下河,捉鱼逮虾,和小伙伴们到处疯玩。
可是自己家出钱买书籍,就一样了,一本孩童启蒙用的千字文或者百家姓,都要几百文。
等到了科举用书的时候,那一本书就是好几两银子,十几两银子的都有。
就是孩子们玩性大,没有定性,家长也会教他们做人的。
千水村,最后一共有十二个孩童进了书院念书。
其他家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或者是孩童自己也不想念书,最后并不是所有适龄儿童都去了村学。
但这个就不是杜老二管的了。他给村里办了这个村学,也是希望给那些,真正想通过读书科举逆天改命的孩子,一个机会。
……
杜家又在千水村待了几天,杜幼菱要回去玉缘阁看看生意了,耀哥儿也想父亲了,杜家人就启程回了城里。
走的时候,许多村人都来相送,甚至还有许多村里人,把自家从山上弄的、晒好的山货,往杜家的马车上掷。
好在这些人都有准头,投掷的也是杜家放随身行李物品的那一辆马车,倒是没砸着什么人。
等到了京城,杜家人收拾箱笼的时候,看到上面放着的十来个布袋,打开一看都是村里人自己晒的蘑菇干、笋干,还有萝卜干以及各种干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