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巫驱逐的,不仅仅只有污秽,留下的,也不仅仅只有清明,他驱逐的只是他所以为的污秽,留下的也只是他所以为的清明,这是完全自私狭隘,自以为是的唯心臆断,并没有将客体事物考虑其中。
师父鬼谷子曾对自己说过,入世便是“知道”,“知道”方能“得道”,这个过程漫长而又索然乏味,然而当徐福逐渐融入过程中去,开始用师父的眼光来看待世间万物时,就像是进入了一段奇幻玄妙的旅程——
天还是那天,地还是那地,人还是那人,物还是那物,只不过他能够看到的东西似乎更多了,哪怕是一粒细小的尘埃,在徐福看来都别开生趣,它起起伏伏随风飘荡,一如这人世的颠沛流离,倘若这世间没有尘埃,便缺少了许多真实,那些尘埃是证明这个人间存在不可或缺的物证。
比如这片土地上生长的杂草,正如随波飘摇的浮萍,它们或许并不好看,或许也无益处,但依然具有存在的意义。
当年师父鬼谷子观悬崖峭壁沟壑纵横而悟“道”,他正是从其中看到了世间百态,也看透了世间百态,不悲不喜,无惧无畏,这也正是徐福见荀夫子时夫子所说的“虚壹而静”,“天道”、“圣道”、“人道”包含世间所有“大道”,由此可见世间“大道”有惊人的相似共通之处。
那么,世人对于“大道”的追求,也应该有共通之处。
关于“得道”,世人有很多种看法和见解,得道升仙在众多流传中最为广泛,似乎也最为荒诞,毕竟没有人见过其他人得道升仙,徐福曾经也一度认为虚无缥缈,然而徐福现在有不同的看法。
能看清事物的本源,超脱甚至凌驾于事物本源之上,便形成了更高等级的存在,这样的存在,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其实并不夸张。
徐福将大巫的行为与自己的行为归为同一类,他们行为的指向相同,愿景也相同,只是对于事物的认知不同,求“道”的行为方式也不同。
徐福不否定大巫的追求,却很难认可大巫的行为,于是他毫不掩饰反驳说道:“这只是你一人的清明,一人得道,不如鸡犬升天。”
大巫听罢微愣,只觉此刻的徐福有些似曾相识,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不是他第一次听说“道”,那女子曾与他说起中原诸多事,有诸子百家,有列国见闻,正是这些让大巫开拓了全新的视野,他的行为准则,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只是那女子走的太过匆忙,在大巫心中留下太多疑惑。
在过往的这些日月里,无人再为他释疑解惑,也无人再能约束他的行为,他信马由缰,虽然自由,却总觉空虚迷茫,心中再无一份可以支撑的力量。
大巫此时有一刹错觉,仿佛眼前的徐福便是她的化身,不知不觉,他的眼里多出了几许怀念的温情。
大巫依稀记得诸子百家中便有道家,然而此时徐福所说的“道”,非彼“道”,前者,是学说,后者,是一种境界。
这种境界他也是方才看到,他理所当然的认为此处的“道”,便应是仙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