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者,匈奴步兵没有划分兵种,像是一盘散沙一般,表面聚集在一起,实际上无法形成配合,太过笼统不利于团队协同作战,更难以发挥战力。
二者,匈奴步兵装备落后,大多为自备,武器制式不统一,良莠不齐,无法区分各部族士卒的战力优劣,如此,也就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士卒的优势来增加战争的胜算。
这些,都是徐福急需要在与东胡交战之前解决的紧要问题。
唯独令人欣慰的是,匈奴步兵的人数足够多,这是匈奴的优势所在,然而人多也不绝对是优势,有很可能也是失败的起因。
行军打仗,作为一支庞大军队的统帅,事无巨细都要一一考虑到,这些事千头万绪繁复琐杂,小到士卒的穿衣吃饭,大到战场上的临阵指挥,然而往往胜负的关键就在于对细枝末节的把握,这是徐福一直不曾忘记的师父的教导。
所谓“视微成巨”,可用作很多方面,谋略以及军事,这是师父在世近千载的智慧结晶。
“察翰,我军粮草是否能够供应。”徐福问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徐福首要考虑的问题,粮草是否能够充足供应,粮道是否安全,都影响未来战局的走向。
如同宜安之战,他仅仅是截断秦军粮道,就使得强大胜过赵军的秦军从主动变成了被动之师。
察翰说:“单于已经督派邻近部族日夜车马供应,加上我军携带粮秣,应付三十万大军之需应当不成问题。”
徐福皱起眉头疑问道:“我需要一个确定的答案,将军可否给我一个确定的答复?”
乍见徐福皱眉察翰蓦然一愣,他从前可是从来都不考虑粮草问题的,走到哪打到哪,没有粮草就去抢敌人的粮草,他手下的军队作战也毫无章法,没有明确正规的指挥方式,犹如散兵游勇一般,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做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然而遇到真正懂得兵法的高手,便毫无胜算了。
他的军队几乎毫无组织纪律可言,这不仅是察翰麾下军队的问题,整个匈奴大军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作为统兵大将,察翰自然明白徐福所指问题的要害,因为他也为此吃尽了苦头,他也曾想过改变这种习惯,然而天知道改变需要多长的时间、需要多大的精力,而且他想要改变的想法,并没有得到部众的响应和支持,因此他不得不半途而废。
这些问题太过突出,徐福自然看到了,他现在做的正是一件一件、一桩一桩慢慢解决。
只有自身坚如磐石,对敌方能立于不败之地,犹如一座房子,基础稳固,才能经历得起风吹雨打。
匈奴军队不似中原,弊害之多,令他着实有些慌乱,然而他明白,这些并非是不能解决的问题,只不过还需时日,去往东胡的路途漫长,恰好让他有了准备这些的时间。
察翰支支吾吾是因为他心中毫无主意,也因为他的确不曾确认粮草的事宜,说到底,他只是一员武将而已。
再说,中原与匈奴多有不同,习俗不同、文化不同、思维不同、观念不同。
以中原人的思维这般问他,的确是为难他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