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崎的失败,是从两军血战滹沱河南岸浅滩开始的。
赵军以少数兵力在滹沱河南岸浅滩整整拖延了秦军三日,这三日对于断了粮草的秦军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桓崎在此时不再恋战,撤出战斗回攻宜安赤丽,再攻井陉,那么司马尚率领的赵军,也不可能战胜秦军,甚至可能会败于秦军,但桓崎偏偏选择了继续向北追击,到顾城又被阻挡整整三日,其时秦军力衰,想要再抽身已经很难了。
当然,桓崎也想不到南路秦军为何会被赵国军民死死拖住,使得桓崎等不到援军。
这使得桓崎所确信的判断,成为不折不扣的误判,间接造成了秦军西路主力的惨败。
王翦料想的没错,如果是一个庸碌之徒领军,秦军也不可能败的如此凄惨,但偏偏桓崎不是庸碌之辈,他拥有将帅敏锐的洞察力和自信,他的失败,便在于他作为将帅所拥有的敏锐的洞察力和自信之上。
赵军与秦军的战斗,其实是徐福和桓崎两个人的战斗,徐福打败了一个人,同时也打败了一支军队,这或许就是“擒贼先擒王”。
王翦推演了全部战局,深知此战并不能全怪桓崎,因为如果换做是他,也会大败,王翦终于接受了现实。
他手中狠狠地捏着那一卷临阵换将的调令,调头返回咸阳。
现在想来,君王一定勃然大怒,他要尽快赶回咸阳与君王说清原委,否则桓崎的生机渺茫,纵是桓崎与君王关系匪浅,如此大败,也许君王仁慈能够饶恕他,但愤懑不平的国民,又如何能饶恕他呢?
秦军大败的消息,在短短数日之内便传遍了整个天下。
赵国继庞煖领赵军崤山大败秦军之后,时隔数年,于滹沱河畔,又再一次大败秦军,这一次赵军的战胜意义极大。
秦军战败损失惨重,意味着秦国对秦东境外魏、韩及赵国地区的控制减弱,秦国对秦东境之外地区威胁降低,这无形之中又打破了天下列国之间微妙的平衡,甚至隐隐打破了以往秦国任意支配列国的局面。
秦国的天下霸主地位虽没有被赵国撼动,但这坚不可摧的万里大山,却是实实在在崩出一个口子。
这些,不仅让赵人看到了崛起的希望,更是让已经放弃与秦争强的天下列国,重新拾起信心燃起希望,开始考虑重新合纵以抗衡秦国的攻伐。
秦军西路主力全军覆没,南路秦军独木难支,也随即退却,此战已经战败,便没有任何再继续的必要,邯郸城的危机自然而然解除。
接下来便是赵国大军一路向西向南,收复了大片曾经被秦军占领的城池,赵王自邯郸向李牧及麾下边军众将官士卒全员发出嘉奖,命令李牧继续领军收复失地,并尽快单独赶回邯郸,面王述职。
又几日,失地尽收归赵国,徐福率领的赵军难得清闲下来。
赵王只要李牧一人归王城,大军驻留原地,李牧尚且在中人城,徐福自不会去邯郸面见赵王,他也暂且留在军中,等候李牧身体好转,能够返回时,便离开。
清闲下来的赵军大营杀牛宰羊,犒赏三军,营中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欢天喜地一片喜庆。
或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或是新近入伍的新卒,皆久久难以平复心头激动。
他们从未打过如此酣畅淋漓的一战,这一战,赵军从始至终都压制着秦军,将宿敌秦国按在地上捶打,好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