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侍听罢并未离开,犹豫片刻后说道:“上将军此言敷衍,奴不好回禀我王,上将军一再拖延不知是何居心?”
此言虽轻,然而却惹恼了庞煖,庞煖呵斥道:“尔等阉货,岂可妄断君国大事,诽谤君国大将?”
内侍不急不慢拱手一礼说道:“大将军好威风!好自为之。”
内官身份低微,然而依仗贴身侍奉君王而大多娇纵跋扈,满朝文武无论地位高低总会给内官几分颜面,庞煖此般说话便算是得罪了内官,但庞煖不怕内官于王驾前进谗言,他信任赵王。
今次赵燕攻防,赵国作为攻方虽然蓄谋已久占据进攻优势,士卒素质军队实力也远远大于燕国,然而只是来势凶猛而后续乏力,这与赵国的综合实力是息息相关的。
两国之间的战争无疑是两国综合国力的较量,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一日军队所消耗的粮草,军械物资都是需要花费金钱的,再有军队的减员是否能够得到及时的补充,都是影响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关键要素。
如果综合国力强大,则能支撑起一支数十万的的大军进行一场庞大持久的战役消耗,如此军队战斗力便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减损,攻势便能一如既往,不会出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情况,秦军的强大很大程度上便是依赖于此。
赵军眼下面临的便是一鼓作气,再而衰的局面,一旦遇到阻力,前势受到阻挡,便会凸显出后继乏力的缺陷,这些必须的消耗对于攻方的国力要求更为严苛,这正是赵军统帅庞煖所面临的实实在在摆在眼前的问题。
并非是他故意要拖延,而是赵国综合国力运用到了极限,再也提供不了更大的支持力了。
燕国作为守方且在本土作战,其消耗就远远低于赵国,哪怕燕国的综合实力不如赵国,士卒素质军队战力不如赵国,但只要不是一击致命能够挡住赵国的第一波攻势,那么接下来就很好应付赵国了。
从时间上来看,越拖下去,便对燕国越有利,反之赵国越拖则越疲软,这种状态犹如病重垂死的病人,如果没有一剂猛药,便是要被活活拖死。
如此,情势最为危急的不是被赵国攻伐的燕国,反而是赵国。
赵王与庞煖都知道这一点,因此在此情形之下,赵王越催,庞煖越急,战局的走势就越不明朗。
人在情急之下会做出很多不理智的行为,一支军队的统帅也不可避免,正如长平之战的统帅赵括,不能说赵括纸上谈兵而说他无能,只能说赵国给他的时间太仓促了,而且没有失败的机会,谁能有十足的把握战胜强大的秦军呢?仅仅是败一次,就要遗臭万年,庞煖不愿如此,所以他越加谨慎小心。
赵王哪里不知庞煖的难处,但他也别无办法,只有相信庞煖能够以个人的能力替他替赵国创造奇迹,另一方面,赵国也在寻找着任何可以挽救当前危局的机会。
放眼整个天下,齐国与秦已然结盟,楚国自顾不暇;魏国坐看列国纷争而收渔翁之利;韩国势弱,杯水车薪;赵国唯一能够寻求帮助的只有秦国,但赵国挡着秦国东出的路。
秦赵两国历来兵戎相向,血海深仇,秦国在此时因为公主赵璃儿的缘故没有发兵攻赵已然是谢天谢地,又如何苛求秦国能在此时助赵国一臂之力去战胜燕国,从而使赵国继续成为秦国的绊脚石呢?
赵国与秦国虽然血海深仇,此时国家利益大于一切,国之存亡即在眼前,只要有利赵国,管他什么血海深仇,而恰恰赵国的公主就在秦国,而且已经成为了秦国的王后,这正是一个千载难逢与国谋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