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带回来整整两大船玉米,要是剥开一粒粒下种,需要近万亩地。
朱允炆也有地,而且还都是上好的水田,这是朱元璋在建朝后特意给皇室留的,私库收入大多就是来源于此。
不过用水田种玉米就有些可惜了,玉米与水稻不同,不需要大水浸泡。再者朱允炆本就有意将玉米推广到北方贫瘠地区,因此就需要一些旱田。
可是细数了皇室私田,大多都是上等水田,就算有些旱田,也都肥沃不已。于是朱允炆就想借用一些土地。
可不要想着皇上借用土地,所有人都愿意无偿贡献。那是电影中错误的桥段,现实情况恰恰相反,根本没人愿意借给他。
土地历来就是我们的根,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基本的一个国策就是‘重农抑商’。抑商咱们先不谈,与此事无关。
重农得说一说。就算是现如今,我们也都大力发展农业,有个口号叫做‘以农为本’。
为什么要重视农业发展?原因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吃饱,就这么简单。当然农业也跟经济、政治等因素挂钩,不过为了吃饱的目的是唯一的。
要想吃饱,就得种地;如果种地,就得有地可种。因此,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后,跟着他打天下的王公大臣得到了封赏。
除了名义和金钱的赏赐,最实惠的当属土地。没错,皇田旁边就是大臣的土地,按照职位高低、亲疏远近,几乎每人都是良田数千亩。
我们都知道明初的工资很低,勉强够官员一家三四口维持个温饱。可往往我们都能看到那些公、侯、伯有爵位的往往都是几十口的大家,再算上家仆下人有好几百,这些人也要吃饭。
此时封赏的土地就成了养活他们一大家子的功臣,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大臣惹了皇帝不高兴,动不动就罚俸禄几年,他们还很高兴谢恩。
其实这确实是恩典,找个理由放过了你。因为那点俸禄根本无法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就算十年、百年不发,他们也不在乎。
不过没有爵位的官员不一样,他们可是要拿俸禄生存的。就如那个大名鼎鼎的海瑞,穷的家徒四壁,就是没爵位,没爵位就没土地。
这下就透彻了,也明白为什么历史上杀胡维庸、李善长、蓝玉等人,株连的时候一家有几百口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