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事了,朱允炆是用过午膳后回到考场的,那些答题的进士也是在皇宫用的餐,美名称皇帝赐的‘御餐’。
有了上午的适应,下午明显感觉这些学子们轻松多了,答题的速度也快多了。太阳即将落山,时间一晃就到了交卷时间,一众进士们将自己的答卷小心的放置于桌上,等待风干。
他们集体起身,向着坐在主位上的皇太孙行礼,而后在侍卫的带领下,离开皇宫。礼部的官员将答卷收了起来,搬到了谨身殿,因为这些文章是皇帝要亲自审阅批改的。
说是皇帝批阅,其实也就是皇帝的智囊团来批改,再将他们认为比较好的文章交由皇帝审阅,列出名次。重要的原因不是朱皇上懒惰,相反,朱皇上比任何人都勤快,区区百来份答卷,用不了几天还是能阅完的。而是他文化水平有限,有些考生写的之乎者也,他压根就看不懂,没办法只能让有文化的大臣们协助。
当然了,明中后期的一些皇帝,要么没什么文化,要么就是懒惰,形成一种依赖,将官员的任免和选拔基本都放任了,这也给了党派之争的发展基础。
本来朱元璋还是准备照例让宋濂、刘三吾等文人大才来阅,本来按理来说也是有方孝孺的,不过那铁头被朱元璋已经发配到甘肃当知府去了,磨练磨练此人性子,以后在朱允炆当家时再开恩召回,可堪大用,这就是朱元璋的心计,坏人他来当,仁君留子孙。
“皇爷爷,孙儿想着这考题既然是孙儿出的,那孙儿斗胆恳请皇爷爷,能否让孙儿来阅此卷。”朱允炆说道。
“咋,你不嫌麻烦?”朱元璋本来想说你行不行,可一想到自家孙子那些诗词,就连朝中的那些大儒都自叹不如。
“不麻烦,我就是想着,那些文臣们,只看文章辞藻是否华丽,对内容重视不够,咱们既然选仕,怎么也得选出一批真正能办事的官员,光文章写得好有什么用。”朱允炆对朱元璋倒是坦言相待,本来嘛,自家人。
“哎,你说对了,咱啊,也是最烦那些啰里吧嗦的奏章,一件事儿简简单单三两句话就能说清楚,他们非得写上一堆废话,显得他们能耐似的。骂过几次,人家还是如此,咱也不能因此就罚他们,也就只好作罢了。”朱元璋深有感触的说道。
“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只为考榜而读书的官员,于政事确实不怎么擅长,据孙儿了解,但凡有个灾祸急事,他们轻则按部就班,不懂得变通,重则无法应对,胡乱指挥。往往导致事态扩大,不能从容处理。”朱允炆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