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改试卷与考试一样,都实行封闭管理,阅卷的人全部集中到翰林院,四周有兵卒把守,严禁有人随意进出,除非有皇帝旨意。一日三餐皆送至屋内,上厕所则在旁边屋中有专门的痰盂。在这样的环境下,方孝孺与夏元吉带着一群翰林学士没日没夜的批改试卷。
在此期间,朱允炆倒是来过一次,对众官员的阅卷工作表示慰问,同时旁敲侧击,提醒夏、方二人要公平取仕,要选取整个大明天下优秀学子,可他的意思二人却未领悟到。
也不怪朱允炆不能直接言明,因为一旦言明,就要开封,学子的姓名、户籍都会显示,这样反而更加不公,百官中难免会有人动心思,尤其淮西的勋贵们,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定会惹出是非。
再说了,相对的公平别说方孝孺等朝中大臣,就是朱元璋本人也不会同意的,能者居上,咱要的是能干事的大明臣子,而不是朝廷拿着官位施舍。
十日后,开榜之日。一大早,所有的学子全都挤在贡院门外的榜亭下,等着开榜。有些人甚至是半夜就来了,只为占据前面,能第一个看到。
除学子们外,更多的是富贵人家,包括一些官员的家仆也都守在此地,他们不是为了看榜,而是为了抢人。
须知,封建王朝有着严明的阶级划分,士-农-工-商,就比如商人在社会最底层,尽管你再有钱,也没有农民的地位高。尤其在明朝,相应的社会地位还会限制一些权利,如商人虽然有钱,但是却不能穿戴丝绸绫罗,农民穷苦,却有权穿丝绸,听起来似乎很可笑,但这就是事实,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当时的法律,一旦违反,是要问罪的。
这种阶层观念甚至于在当今社会还有,就比如大部分的父母都期盼自己的孩子能有体制内的工作,与钱财无关。这是一种社会观念,是经过上千年的文化底蕴累积而来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变更过来。
所以,开榜之日,往往有贫苦学子高中,寒门出贵子嘛,而且这些人品性都好(最初都挺好,后期不一定),虽然当官了,却对自己生活质量无法作出大的改变,只能说是不愁温饱,他们最需要钱财,又不能贪,与圣人之言相违背,也容易挨刀。
这时候就有经商的富贵人家出手了,他们把高中的进士“请”回家中,将家中未出阁的女子叫来,请其挑选,有满意的即刻下聘成婚,从此不遗余力为自家姑爷提供经济来源,当官的姑爷当然也要拉丈人家一把,行个方便之事都事小,主要是带动家里的孩子学知识,给他们一个考取功名的机会,以求光宗耀祖,摆脱下等身份。
官员们抢人自然就容易理解了,家中孩子不争气,只能挖个争气的女婿过来,在自己百年后,起码可确保自己挣下的这份家业不倒。
朱元璋对放榜也是格外重视,他看过名单后盖上大印,交由礼部官员带走张贴。谁也不知道,这张榜会改变整个大明的科举制度。
“呀,出来了,出来了!”有眼尖的学子叫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