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个时间差,陈石基就可以从容布置了。
“我知道该怎么做。”在这个时候,陈石基立刻就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果断:“我这就写一份奏陈,立刻交给万岁爷……”
“这一次,总算是能盖过锦衣卫一头了。”
安北卫的北边的战斗中有了功劳,看起来好像是安北卫的胜利,可以压过锦衣卫一头。但是对于陈石基本人来说,能够证明自己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盖过李芳李公公,对于他的将来以及整个内官监的将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具体应该怎么操作,他比谁都更加清楚。
说干就干,陈石基马上写好了一份奏陈,当天晚上就送到了宫中……
和想象当中的情形完全不同,这份奏陈就好像泥牛入海一般,并没有引起任何波澜。
一直到七日之后,当孙成岩和赵深联名上奏的捷报真正发过来的时候,众人才终于知道了发生在千里之外的这场战争。
毕竟孙成岩是那边的最高军事长官,所以还是以他的捷报为准。
在这份捷报当中,孙成岩把一场战斗的胜利吹嘘成了一场战役的胜利,把击溃三千敌军说成了歼灭三千蒙古铁骑。
虽然“歼灭”和“击溃”都是胜利,但意义却绝不相同。真要是能够“歼灭”三千蒙古铁骑的话,至少要战胜一万蒙古大军才有可能实现这样的辉煌战果。
孙成岩手下拢共才五千多人马,怎么可能战胜一万多蒙古精锐大军?再者说了,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怎么可能事先连一点点的征兆都没有?
那是一万多蒙古铁骑呀,再加上辅兵和动员的人数,少说也得好几万了。就凭一个孙成岩,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打出这种战役级别的胜利。
但孙成岩就是敢这么吹,并且一点都不担心会把牛皮吹破。
因为战果就摆在那里:拓地千里,又征服了三个很大的部落,把漠东五部联盟拓展成了漠东八部联盟。
“拓地千里”说法肯定有不小的水分,但拓展三五百里肯定是有的,毕竟那边地广人稀嘛。而且刚刚征服的那三个蒙古部落规模确实不小,顿时就让漠东联盟的实力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有了这些东西作为支撑,无论孙成岩怎么说,就算别人怀疑他在夸大战功,也得接受他的这个说法。
而且,在孙成岩和赵深的捷报当中,除了例行的上奏和请示以及以及政治上的事宜之外,还专门提到了安北卫的“贡献”,甚至还点了几个安北卫的人的名字。
按照孙成岩和赵深的说法,安北卫的副指挥陆琦贤“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甘冒奇险”的亲自披挂上阵,冲破敌军的重重包围去联络各部人马,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真是居功至伟。
陆琦贤他们那些安北卫的精锐肯定在战争中发挥了点作用,但他们那么点人不可能决定战争的走向,之所以着重夸耀陆琦贤等人的功劳,一来是因为赵森会做人,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则是孙成岩原本就是安北卫的老领导,就算陆琦贤等人没有尺寸之功,也会分一点功劳给他们的。
除了向朝廷报捷之外,孙成岩和赵深还联名上奏:准备在今冬发动更大的攻势,尽可能的把漠东联盟的势力范围拓展到巴尔斯河一带。
这绝对是一个极其宏大的战略构想,以赵深和孙成岩的实力,他们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二人提出了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不做事实上的军事战略,因为那根本就不可能。只是利用影响力尽可能的统合漠东各部,在东蒙古一带形成一片比较亲大明的势力范围。
朝廷立刻授孙成岩昭武将军衔,而赵深则是怀远将军。
不管怎么说,孙成岩都是早在“燕王时代”就追随朱棣的“旧部”,给他一个高高的头衔完全就是情理之中。而赵深的资历却远远不如孙成岩,但却仅仅只是和孙成岩差了半级,顿时就成为永乐朝最年轻的将领。
以赵深的年纪,哪怕他以后不做什么,只要不犯大错,哪怕仅仅只是单纯的熬年头,也能在十年之内成为执掌一方的大将了。
但是,对于安北卫的封赏,朝廷却连一个字都没有提起。
对于这种状况,无论是陈长生还是陈石基,都不觉得奇怪。
确实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毕竟他们不是一线作战人员,就算是有所奖赏也会稍晚一些。
好饭不怕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