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杜牧游玩扬州时闲来无事,创作此菜。
二十四桥明月夜是典型的江南点心料理,按以前的正统叫法应该是叫做“茶点”。
不过“点心”二字由来已久。
清人梁绍壬撰文称:“今以午前午后小,食曰:点心”。
眼下二十四桥明月夜估摸不错的话应该是被唐心复原了出来,但复原了几分还不清楚。
只不过这道料理在《本心食经》中却不是独立的一道美食,无独有偶,它竟是一道“姊妹菜”种的地系姊菜。
与它相伴相生的,则是一道同为点心料理的:“玉人何处教吹箫”。
现在江寒和唐心要做的,就是共同将这道早已失传的姊妹点心料理呈现出来。
昨晚的电话,也是两人进行了学术交流,以确保能够完美的做出这两道菜的原本样子。
至于比赛的事情,先见鬼去吧。
其实这道料理需要的食材也相当繁多,不过大多也都是酒店中能够常见的一些。
比如糖粉、淀粉、红豆沙、莲花叶、梨汁、提子干、麦芽糖、芝麻油等。
就算再难找,唐心也会帮他解决。
不过还有两样东西,是江寒这次自己带过来的。
一样洛神花,一样白玉兰。
一般来说,洛神花常被用来泡茶,白玉兰虽然也可以食用,但在往日也基本做观赏用。
十几分钟的时间,江寒就基本上将该准备的食材全部找到。
等他回到场地,才发现唐心已经开始了。
不过,谁先谁后并不影响最终的结果,只要截止时间到,自有在场的大众评委来点评谁的料理更加出色一些。
江寒看了看眼神轻蔑的莫穷奇,也不再言语,直接开始了自己的制作。
玉人何处教吹箫,寓意深远,富有诗情画意,古时文人墨客,常以江南雨花形容女人,所以这道菜的格调上,也会显得格外的清雅别致。
而二十四桥明月夜也是异曲同工,但两者又有所不同,前者侧重成品的感官和菜相,后者更看重意境和口感。
先做的是酥皮部分。
古时的酥皮,惯用手工揉出,成品分为油皮和油酥,把油皮包在油酥外面,再折叠几次出层,烘烤之后就会有薄如纸的酥皮了。
江寒先是在面盆中倒入了适量的面粉,又混入黄油、糖粉,搅拌均匀后,再次打入了四个鸡蛋。
这些油皮的材料在盆中不断的搅拌,最终成型,江寒这才又拿出来放在了案板上揉搓。
不得不说,一个大男人细心揉面的景象,还是让人挺诧异的。
因为江寒的动作很轻柔,轻柔的就像是雨巷中撑伞的少女,朦朦胧胧,但却极致美感。
入手的油皮有些许粘手,但当江寒一直来回不同的揉搓了十几分钟后,它也终于变成了光滑的团形。
反观对面。
此时的唐心也开始卖力的制作了起来,她的手艺似乎比江寒还要细腻,平整顺滑的油酥团被她用刀切成了24个剂子。
眼看着她游刃有余的按扁,然后又折三折的堆叠在一起,样子格外的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