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都即将危在旦夕,奔走而出的求援使者出了城门就奔赴不同的方向,其中两人出了则直奔灿国而去。
灿国自战败割地之后,灿国国君尚麟便效仿伊国,变法以图强。
为了寻求革新之道,他不惜屈尊,多次游访民间,请教隐士高人强大封国的方法,虽然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力在消除弊政,重整灿国国力。
灿国这些年来一直被权臣黄渊一党把持,国力萎靡,强灿之名也被伊国击败后,荡然无存。
如今的灿国不过是仰人鼻息下讨生活,毕竟如今的灿国,国土西北部被渝国占据,南部也被伊国人占据,就连当初的散石关也落入了伊国人手中,再无天然的关隘可守。
这一北一南两国将大军盘踞在灿国国境之内,而灿国再无险关抵御来袭的大军,若是伊国从历城发兵伐灿、一路上只需连克七城,就能兵临灿都。
身为灿国国君的尚麟甚至考虑过迁都一事,但多番考虑后,却被伊国国君迁都宣都的举措深深折服,人家尚且将都城迁至危险之地,以身御敌于国门之外,自己为何不能?
满怀信心的尚麟不知不觉间已然将苏华当做了自己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而苏华这些年的所作所为,无不被尚麟拿来研究和学习。
苏华颁布过的每一条政令,他都反复琢磨和研究,并且效仿他的举措,颁布相似的政令。
从求贤之策到犒赏三军的奖励之法,从重视匠人,解除匠人奴籍之令到重整邪刀卫,使之重新发挥作用。
除此之外他还效仿伊国,进行吏治改革,推行以才谋士的办法,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能看到这些年伊国政令的影子。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当以一己之力推进改革时,其阻力之大并非想象中那般美好。
因为任何一个制度出发点是好的,但因为地理环境,社会因素的不同,不能生搬硬套,灿国必定横行云州百年,强灿之名并非浪得虚名,其各种社会制度早已完善。
但伊国不同,伊国的制度是伊南贫弱之时草创的变革之法,并且随着伊南的兵峰所指,一点一点完善起来的,这其中用无数豪门世家子弟的鲜血,染红了伊国森严律法的地基,用无数反对之人的骸骨,修筑了伊国变法图强的信心。
在苏华的暴力手腕下,硬生生将伊东、伊西、伊南、蛮疆、宣都、宗主国等多个势力凝成了一股绳,并且在苏华的带领下,才有了今日的伊国。
所以当灿国国君尚麟以一己之力强推变革之法时,却总是遭遇到各种阻力,眼下全靠着尚麟的一力压制才使得灿国没有出现大的乱子,而其付出的代价却是非常大的。
尤其是想要做一代有所作为,勤政爱民的明君那就更难了,在尚麟的心中,他或许不是一个合格的儿子,但是却拼尽全力,想要做一个合格的君主。
如今的灿国比之战前已然发生惊人的变化,单说行政区域就相仿伊国,废除了封国封君的守旧制度,改为郡县制,整个灿国九十八座城池,划分为9个郡,并且在郡设立郡守将军,组建戍守郡兵。
在灿都城外,组建新军营,与伊国的军团建制略有不同的是,灿国以营为单位,分别成立了扬威营,破阵营,骄骑营,悍甲营,孤刀营,共计五营十五万人的军力,这些新军都参照伊国军士操典进行训练。
所谓的军士操典,其实就是当初苏华教导白衣卫时自撰的一种体能训练方法,在伊国军力不断膨胀之初,为了弥补军中将校不足的情况,由部分白衣卫充任军中将领。
而这份由苏华撰写的军士操典则被白衣卫们奉为圭臬,并且口口相传了下去,而有心之人则将其编撰成册,宣化三军,这便是军士操典的由来。
除了这十五万的新军,灿国还有二十万老卒与九个郡征募而来的九万郡兵,这些军士,已然是灿国能够拿出的所有青壮了,几场大战下来,灿国伤亡惨重,国中的青壮折损严重。
为了恢复民力,尚麟不惜下旨,只要灿国新妇产子,其家庭将被当地官府赏赐粮秣五斗、酒两坛、钱二十、肉五斤。产女丁者,则赐粮秣三斗,酒一坛、钱十五、肉三斤。如此丰厚的赏赐政策下,极大的鼓励了灿国的人心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