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月底,十一月月初,伊国宣都军团,兵出宣都,发兵北上。
此时正值风和日丽,阳光微暖,少有凉风吹拂着伊国的将士们,在这本就凛冽的云州之地,这种天气倒是罕见,也许就连天公都在帮着伊国的大军北上灿国吧。
当灿国境内第一缕微风拂过伊国人的面庞时,激动与憧憬打破了百年来,伊国大军从未踏足灿国土地的传说,而随着他们的步伐踏上了灿国人的土地时,列祖列宗百年来蒙受屈辱的那个时代,似乎正在从自己的手中改写。
不错,他们正在谱写着属于伊国人自己的史诗。
灿国颍川城,南靠伊河,北有坚城金城,若想攻城则必有水师战船,跃伊河登岸而战,但是伊国军力发展迟缓,国力贫瘠,百年来,伊国穷困,百姓温饱都成问题,哪还有闲钱去发展水师战船?
反观这灿国,早在灿国国君继位之初就大力发展军力,而水师便是其中之一,原因无他,只因伊河之水绵延万里,贯穿灿国,途径灿国国都,继而向上直奔源头渝国而去。
而伊河越往北走,河道就越发的宽广,为了防备渝国水师的逆流而下,同时巡视河道,围剿河匪,维护河道的顺利运转,灿国可是下了血本,大力发展出一支规模不下万人的水师。
这样一来,整个灿国的伊河运输畅通无阻,大大的推动了灿国国力的发展,使得商贾们的贸易往来便捷了许多,极大的满足了灿国各地的物质生活。
如今伊国大军北出宣都,临伊河眺望对岸的颍川城,不由得隔岸长叹,所谓兵贵神速,颍川有伊河之险,伊国的将士们没有水师舟船,只能绕路而行,北上夺取凤城,走阙阳,然后从阙阳方向,打下金城,然后才能奇袭颍川。
只是这么做却有一个非常大的风险,那就是灿国的水师如果劫击大军粮道或者偷袭凤城,那么前线的大军就会面临被围困在灿国的险境,而最无奈的是,当伊国大军北上凤城之时,颍川城的了望哨所定会发现河对岸绵延北上的伊国大军,并且第一时间派人去凤城示警。
所以奇袭偷袭没了效果,只能转为明攻,一时间身为征北都督的邵斌有些犹豫,虽说早在出兵之时,国君苏华和大都督胡不为就已经将作战的策略大体上的告知了邵斌,那就是利用伊国最新研制的重型机弩战车攻破城门,然后再行夺城,如此一来便不用贸然发动损失惨重的夺城之战。
可此时伊国的重型机弩还未在仲周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人们并不清楚这些东西的威力,所以想要依仗它的威力,北扫疆域,的确有些异想天开,而征北都督邵斌却并未亲眼见识过这种秘密研发的军备在攻城之战中,到底表现如何,所以一时间对于这种重型攻城机弩的战力没有太大的把握。
可是没有把握怎么能行?毕竟眼下的宣都军团却面临着来自外界的强大压力,而压力的来源却是来自早就杀入灿境的伊西军团。
要知道宣都军团本就是伊南军团与宣城军合并后重新组建的军团,其身处伊国国都宣都,用不客气话来说,这宣都军团名为四大军团之首,实际上却早已成为了国君的近卫之军。
无论是军备还是物资基本上优先满足宣都军团,可如今问题来了,本就是伊西军独立组建的伊西军团,居然凭借着微弱的兵力不仅击败了三倍于己的灿国西路军,更是出师北上,连下灿国灿国七城,如此一来,伊西军团这个外来户一下子成为了闪耀的光点,这就有点打脸的节奏了。
一想到伊西军团打出了如此大的功绩,这种滋味就让本就是土生土长的伊南人有些不舒服,怀揣着这股子不舒服,大军也终于抵达了凤城城下。
随之而来的便是紧锣密鼓的攻城之战,必定兵贵神速。
如今攻守异位,身为灿国人的一方心中多少有些不适,反观宣都军团却是一心一意的想要创下丰功伟绩和这帮子伊西人比比,究竟谁才是伊国最优秀的军团。
凤城守将潘庆趴着城头向外张望着,这些时日凤城已然收拢了许多从前线溃败的灿兵,大概有一万多人,加上凤城原本留守的五千人,此时的凤城守军不足两万。
而攻城一方只有宣城军、虎甲军、龙骑军,伊国骑兵军团约有八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