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和重八争天下

第156章 兵半渡可击

康茂才得了朱元璋的命令,立马写了一封信,等陈友谅攻来,约定带领着本部兵马里应外合。

康茂才手下还有一个门房,曾经在黄州伺候过陈友谅,也是两人之间联络的密碟。

那门房拿着信连夜就出了金陵,直往采石矶而去。

陈友谅拿到信大喜:“若得老康相助,朕拿金陵必矣!”

门房也适时的奉上马屁:“如今陛下登临九五至尊,大军兵临金陵,郭天叙和朱元璋简直就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罢了!”

陈友谅哈哈大笑,直接走到门房面前拍了拍他肩膀:“老黄,等金陵拿下,你还是回到朕身边来,怎么也安排个官职给你!”

门房一脸喜悦,逢迎之词不迭的奉上。

陈友谅此刻感觉金陵已经在手,不过他毕竟也是第一次来江南,怎么做好里应外合,还得靠康茂才这个“本地人”帮忙。

“你回去跟老康说,他要如何安排里应外合,朕都听他的!”

门房内心闪过一丝激动,陈友谅咬钩了。

这次来,自然没有直接就说怎么里应外合,只说归降之事,否则陈友谅起疑心就不好了。

门房立马行礼告退,回金陵和康茂才联络。

郭天叙和朱元璋就吩咐着康茂才怎么和陈友谅联络,并把安排的计划,进行完善。

这一次,务必将陈友谅一击即溃。

郭天叙感觉最好是要直接擒杀了陈友谅,反正历史都改变了,未必就不能一击干掉陈友谅。

陈友谅一死,他儿子陈理即位,统治基础更加动荡,怎么拿捏陈部还不是看郭天叙的心情么?

就这样,康茂才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和陈友谅进行联络。

一步步将陈友谅拖向灭亡的深渊。

在此过程中,汤和带领着军队也赶回了金陵,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从采石矶出发,要经秦淮河到达金陵城下,必须经过一座桥,名曰江东桥。

这本是一座独木桥,根本挡不住陈友谅的无敌舰队。

朱元璋命令赵德胜带领着三千人马,直接把木桥拆了,连夜建了一座坚固的铁石桥。

这样陈友谅的舰队根本无法通行。

到时候郭天叙和朱元璋会屯兵五万在龙湾的石灰山后,舰队既然无法通行,陈友谅要想攻应天,必然要弃船登陆。

龙湾有一大片空地,可供陈友谅大军登陆,到时候四面伏兵杀出,陈友谅军队根本来不及应对。

此战必胜!

“义兄,这次还要劳动定远军和朵颜三卫,最好能直接干掉陈友谅,这样我部无忧矣!”

朱元璋对郭天叙道。

郭天叙眉头挑了挑,不用说自己也会这么做,陈友谅必须死,这是毫无疑问的。

等一切准备完毕,朱元璋让康茂才写信给陈友谅,让他带兵来攻金陵。

陈友谅得信大喜,第二天就率领着十万大军,从采石矶出发,沿江向江东桥进发。

没用多久,就进入了秦淮河领域,只是河道开始变的狭窄,只能鱼贯而入。

陈友谅主帅船一马当先,康茂才在心中约定他就在江东桥等着陈友谅,到时候一起进攻金陵。

康茂才本部兵马见大军来攻,自会在城内打开城门。

“陛下,前面就应该是江东桥了,只是……”

负责登高眺望的小校下来回报。

陈友谅眉头一皱:“只是什么,赶快说!”

小校道:“那桥似乎不是什么独木桥,而且一座铁石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三国:典韦护我,开局截胡邹夫人
三国:典韦护我,开局截胡邹夫人
+友情提示:本作为半架空文,若是想要了解真正的三国历史,请自行穿越!穿越到东汉末年,开局融合枪绝之姜松,胯下白龙驹、掌中八宝玲珑枪。甘宁:“大哥,我堂堂锦铃甘兴霸,你竟然让我刮厕所!”典韦:“大哥,甘宁不好好挖厕所,我已经把他按粪坑里了!”郭嘉默默地看着这一切,随即暗自低下头继续刮厕所!
九七七
其实我本来是想当纨绔的
其实我本来是想当纨绔的
我穿越到了宁朝一个纨绔身上,父亲可是户部尚书,母亲是京中巨富,妥妥的官二代加富二代。却没想到这双二代竟然让一个心机女耍的团团转,妥妥的是个舔狗?结果自然是被世家公子打的昏迷不醒,让自己穿越过来占了个便宜。果真应验了舔狗,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我既然占了他的身体,自然要为他报仇,不然不符合我睚眦必报的性格。只要报了仇,我就可以愉快的享受人生了。父亲让我当官,我说,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母亲让我经商,我
观海
长生:我在大明混吃等死的那些年
长生:我在大明混吃等死的那些年
李青穿越明初,机缘巧合下拜张邋遢为师,一直过着清闲日子。恰逢马皇后病重,御医束手无策,朱元璋为治好马皇后,派锦衣卫寻找仙人张邋遢。无良师父率先跑路,李青被锦衣卫逮个正着,只能硬着头皮进宫为大明皇后治病,至此开启了他的大明之旅。他曾经历洪武一朝的血雨腥风,也曾卷入靖难之役的残酷战争。他看过永乐万国来朝的风华,也见过仁宣之治的繁荣盛世。他曾做过锦衣卫,也曾入阁拜相。他战过鞑靼、瓦剌,也打过倭寇。他与王
青红
皇室店小二
皇室店小二
穿越到另外一个不同时空的世界,给皇室做经营,富甲一方。匡扶天下,救济百姓。和太子做好兄弟,加官晋爵!点满发展技能,逍遥自在...
益力多乜野味
春秋战国册
春秋战国册
山是山,山非山,善是善,善非善。史即过往,继往开来,以史为纲,江湖再见。
以史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