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生:我在大明混吃等死的那些年
- 李青穿越明初,机缘巧合下拜张邋遢为师,一直过着清闲日子。恰逢马皇后病重,御医束手无策,朱元璋为治好马皇后,派锦衣卫寻找仙人张邋遢。无良师父率先跑路,李青被锦衣卫逮个正着,只能硬着头皮进宫为大明皇后治病,至此开启了他的大明之旅。他曾经历洪武一朝的血雨腥风,也曾卷入靖难之役的残酷战争。他看过永乐万国来朝的风华,也见过仁宣之治的繁荣盛世。他曾做过锦衣卫,也曾入阁拜相。他战过鞑靼、瓦剌,也打过倭寇。他与王
- 青红
以前大明国库空虚,财政捉襟见肘,大臣们尚且不管不顾,也要在辽东前线弄出点收复失地的壮举,更何况现在财政宽裕了。
可天启皇帝并不想把这点为数不多的银子扔进辽东这个无底洞中。
丁守中在唐山训练十万新兵已经花费甚多,只是这支军队根据丁守中的练法,对游牧民族的军队有一定的克制作用,将来可以用作北部边镇的守军,换下日渐糜烂的现有守军,皇帝才决定投资。
作为皇帝,其实也如一家大公司的总裁,将公司有限的资金投资到恰当的地方,投资失败,公司可能陷入困境,投资成功,公司就蒸蒸日上。
所以即使大臣们大多对袁崇焕的平辽十策评价甚高,皇帝依然不为所动。
“朕观建奴虽然有点混乱,但如果大明此时去挑动前线矛盾,正好给了皇太极攻打我们的借口,他顺便可以用一致对敌的借口整合建奴内部的军事实力,然后用打败大明的胜利来竖立权威,成为建奴真正的奴酋。”
“除非哪位爱卿可以立下军令状,确保大明的军队可以在辽东前线战胜建奴,否则朕决不会同意袁崇焕的所谓平辽十策,在朕看来,这个袁崇焕对军事理解不深,有点夸夸其谈罢了。”
“国库现在只是稍微宽裕了点,你们就想干大事了,须知大明现在需要用钱的地方多了去了,把这点银子扔进辽东,却不一定能听到什么响声,然后咱们再勒紧腰带过捉襟见肘的日子吗?”
皇帝这一番话,讲得甚是有理,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群臣都在思索,那几个跟袁崇焕一条心的官员也不敢随意出声了。
说到底,他们只是臣,不是君,没能站在君主的高度上考虑问题,细想一番,皇太极确实可以利用这种机会竖立自己在后金国内部的权威,关键是大伙对大明的军队没有信心,自从萨尔浒之战后,大明军队在建奴面前,还真是一只软柿子。
此时皇太极正想找一只软柿子捏一下,大明就巴巴的送上去,是不是有点傻?
回过头再去看袁崇焕的平辽十策,似乎变得有点鸡肋了,因为袁崇焕只是提想法喊口号,没有能实际取胜的把握,没有讲如何打败建奴的干货。
其实熟悉袁崇焕的人知道,他以前没带过兵,也没有领军作战的经验,只是喜欢出风头,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个嘴炮。
在袁崇焕看来,如果朝廷支持他提出的平辽十策,那他必将受到重用,升官是妥妥的,先把权力拿到手,然后再去想怎么跟建奴打。
如果偶有小胜,则可运用春秋笔法大肆渲染,那他加官进爵稳稳的。
如果打败了,也无所谓,反正败在建奴手中的大明官员多的是,到时候找几个背锅侠,他也不会有多大损失。
你说这种生意做不做得?
至于国家实力的巨大损耗,袁崇焕大概率是没想过的,因为那是皇帝和朝廷重臣们需要考虑的事。
他们这一个层级的官员,大概以为皇帝的内帑是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钱财,咱们的任务就是帮着皇帝花钱,顺带往自己口袋里装一点儿。
明末的官场腐败,究其根本,就是没有几个官员真正为国家利益着想。
为国家利益着想的官员确实有,远的不说,近的有于谦、海瑞、张居正·······
可他们哪个有好下场?
因果相承,之前的朱家皇帝犯下的错,终归要他们的后代子孙去承受后果的。
现在的读书人,只是在读书时还在想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旦进入大明官场,就会成为某个利益集团中的一员,读书时的想法只能抛在脑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