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一方主帅没有必要亲自上阵杀敌。
“那丁爱卿准备把这练兵大营设在何处?”
“回皇上,臣想设在冀东唐山,那里靠近山海关,可以让南方将士渐渐适应北方寒冷,将来出关作战也能适应;而且冀东平原物产丰饶,可以就地采购供应大军粮草物资,省却不少麻烦”。
看来这位督粮官早就想好了大军的后勤保障,光这一点,就超出许多作战勇猛的武将,一个领军数万的将军考虑的事情,要比带几千军队的将领多得多。
这是一位大将啊,怎么就没在历史上留下英名呢?
其实也正常,如果不是历史在这里出现变化,原来的天启皇帝还是不喜欢打理朝政,魏公公带领的阉党和东林党等派系斗得不亦乐乎,像丁守中这种不愿投靠阉党,不善于交际,没有派系支持的,是没有出头机会的。
也许他还会当几年督粮官,也许会被调到哪个犄角旮旯当个同知通判之类的文官,到明朝灭亡,一辈子也就过去了。
就算你胸有沟壑文韬武略,没人赏识没遇到伯乐,淹没在历史尘埃中也不奇怪,相信在历史上这样的人不少。
看看他的同年师兄们,官居一品的内阁大学士现在有两个了,他要是会搞关系,也不至于现在只是个正六品的督粮官。
也就是他进入官场十八年,开始是正七品,这十八年才升了两级,偏偏还是个能力很强的家伙,真是个官场奇葩啊。
“好了,丁爱卿你的事就这么安排,接下来朕和杨爱卿聊聊”。
丁守中站起来对皇帝躬身致礼,然后坐下来喝那碗早就凉掉的小米粥,还好现在是夏天。
他也不跟皇帝说,现在兵部还没有练兵司这个机构,因为他知道皇帝会把这些事搞定的,一个信口开河乱画大饼的皇帝也不值得他追随。
就是这么有尿性!
“杨爱卿啊,昨天你提出的观点很好很正确,归根结底,朝廷要是有足够的财力,大明的危机都能一一化解,问题是没有,不但国库空虚,连朕的内库这些年也花得差不多了,所以改善财政非常迫切,否则朝廷哪有财力支持丁爱卿练兵”。
“有人跟朕说过,大明不是没钱,大明立国超过两百年了,经济正常发展也会产生更多的财富,何况每年从海外贸易中,都会有几十万两到上百万两银子流入大明,在隆庆年开海禁前,沿海商人也没少做海外贸易,只不过那时属于走私,但仍然有大量银子流入大明”。
“可大明朝的钱哪去了呢?有人给我分析过,在三个阶层的人手里,一是官僚阶层,二是富商阶层,三是大地主阶层,而朝廷国库和普通百姓没钱,他说这是亡国之兆,杨爱卿你觉得呢?”
皇帝的话题有点大啊,杨运昌嚼了嚼嘴里的食物,咽下去后,才开口回答:“回禀皇上,微臣以为,亡国之兆并非危言耸听,如果继续对穷人加税,必将成为亡国之根源,而向富人加税,才能缓和贫富矛盾,方能国泰民安”。
“不错,此乃警世良言!可是向富人加税,富人就会反对,朝堂上的反对声,就是他们的代表;所以这么多年来,朝廷甚至无人提出此类建议,因为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就是富人阶层的代表!”
“所以你的大胆直言,也许会受到许多人的抵制甚至弹劾, 也许会面对许多拉拢和诱惑,杨爱卿,你做好准备了吗?”
“回皇上,臣惶恐,但臣更不敢退缩”。
“好!只要你有铮铮铁骨,朕也不会让你孤军奋战!你回去后,准备上一份奏章,下次早朝就议论此事,朕想看看有哪些人跳出来反对,这些人心里到底有没有大明?”
“臣遵旨!”
天启帝没告诉他,昨天已经跟户部尚书商定了加收海关税,也没有许诺会提拔重用他,如果杨运昌经受住了此番考验,才能成长为朝廷栋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