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提王家,她还没想到王昭。
现在被萧衍那一句话点醒,她几乎能将整件事连起来了。
从上一世她便知道,王昭对萧衍十分着迷。
哪怕萧衍从来都没有对外承认过两人之间的关系,但照样不耽误,王昭无条件支持他要做的所有事情。
所以,哪怕这一世萧衍被她捷足先登。
她也相信,王昭不会那么容易死心。
尤其是在京市的时候,萧衍简直是一点都不给王昭面子。
还当着王昭的面,直接将她的心肝宝贝弄下水。
换成她是王昭,都很难不记仇。
又爱又恨,又不可得。手里有权有势,不整幺蛾子才怪。
两个多月前,萧衍前脚才离开京市,王昭后脚也来了广市。
而且,王昭曾陪同前夫孙启英,不止一次在清河县小住。
此刻她能想到的人里面,有能力,又结过新仇,还对清河县和广市都了解的人,只有王昭。
楚山银针,是王昭茶馆里的镇店之茶,她自然最清楚这款茶的市价。
她无意中得知了,萧衍送天价茶给徐征的事实。
正巧,娇娇家具厂的绝大部分木材,都是从清河县过来的,中间肯定少不了牵扯。
正好借力打力,既能收拾萧衍,又不会伤人太深。
那个王秘书,想来也是王家的人。
至于齐先生,照着王昭的品味来看,没准还真是王昭的入幕之宾。
不过这一切,暂时只是她的猜想。
具体的事实如何,还需要通过调查验证。
眼下她要做的,是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
第二天一早,林娇娇就接到了陈湖海的电话。
隔着电话线,她也能感到陈湖海的兴奋和惊喜。
五十万的款项,已经打到了娇娇家具厂的公账上。
挂完电话后,林娇娇专门跑了一趟广市日报。
实习记者一边领着她往里,一边笑道:“林小姐,您来得真巧!”
“我们肖大记者去外地采风好多天了,半小时前才回的报社。”
“估摸着,现在正在办公室整理稿子呢,我现在就带你过去!”
林娇娇淡淡一笑,应和道:“是呀,真巧!麻烦你了。”
咚咚咚!
实习记者敲响了肖国栋办公室的门。
“进!”
里面传来熟悉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烦躁。
实习记者吐了吐舌头,“林小姐,还是你自己进去吧。”
说完赶紧溜了。
看着小姑娘朝气蓬勃的样子,林娇娇有些忍俊不禁。
忽而想起来,现在的自己也才不到二十,怎么就一副老气横秋的心态了呢?
她又忍不住摇头笑了笑,推门进去。
“肖记者,好久不见!”
*
转眼又过了一个礼拜,萧衍还是没有回来。
厂子里仍在正常运转,就像萧衍在时那样。
林娇娇的生活,看似波澜不惊。
实则暗地里,她在筹谋着另外一件大事。
周六早上,她刚走近客厅,就发现了有些不对劲。
林父、林母还有林二哥三人,或坐或站地围坐在沙发那片,对着茶几上的一份报纸低声交谈。
“爸爸,妈妈,二哥,早上好!”
“你们在看什么呢?”
林娇娇走到餐桌边,习惯性地倒了一杯牛奶。
一口气喝完后,顺手扯了张纸巾,擦了擦嘴。
林母朝她招手,“你过来。”
这时,林娇娇心中隐约已经有了数,脸上却仍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
“什么呀?”
她走过去,接过报纸一看。
好家伙!
“逆袭:从小木匠开始,实干企业家的成功之路。”
林娇娇用舌尖舔了舔唇,明知故问道:“这……谁安排的?”
广市日报的头版头条,光这一篇文章就占了整张报纸的八分之一版面。
通篇文章,从萧衍出生清河县山村,少年入伍,三年退役开始讲起。
他凭借着童子功木匠手艺,帮电影院做板凳,在陌生的城市谋生存。
励志好学,大学图书馆借阅书籍偶遇校长,机缘巧合,接下图书馆修理桌椅的木工活,挣下人生第一桶金,进而接下学校更大的项目……
一个接一个的故事,环环相扣。
讲述了萧衍是如何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从一贫如洗一跃成为广市知名企业家,纳税大户。
“这篇文章刊登的如此及时精准,还占据了头版头条,大幅版面,难道真不是娇娇你做的?”
林娇娇一边逐字逐句的读着这篇文章,一边小声狡辩。
“最近我可是很听话,一直乖乖待在家里,好好吃饭和睡觉,别的事情一概都没有多问多管。”
旁边站着的林飞龙,转过身强忍笑意,被林娇娇狠狠瞪了一眼。
就在林父林母快要怀疑的时候,她忽然指着报纸上的记者名字道:“我想起来了,这个记者是萧衍的战友,知根知底。”
“大概是他也得知了萧衍的事情,所以在用他力所能及的方法,帮助萧衍吧。”
林父听完,轻轻点头,“嗯,这倒是有可能。”
“不过娇娇,你听爸爸的话,这件事你无须插手,好好养着身体,等萧衍回来是正经。”
林娇娇敷衍的点了点头,“嗯,我知道了。”
她当然相信林父和萧衍的能力。
可若是照着他们正常的进度,怕是要等整件事情彻查清楚,徐征恢复职位,萧衍才能回来。
她等不了那么久了。
因此想借助外力的刺激,尽快加速事情解决的进程。
在林娇娇和肖国栋的合作促使下,这篇报道隔天就被清河日报转载刊登,引起了广市和清河县人民的广泛关注。
三天后,肖国栋趁热打铁,在广市日报的娱乐版面,发表了一篇萧衍的个人英雄主义小传。
在清河县,跳下月台,勇救被人贩子推下铁轨的小孩。
连环杀人犯越狱逃窜,萧衍协助当地警方共同擒获。
入伍后,舍命救队友完成艰巨任务,荣获个人一等功。
京市出差,孤身跳下北海湖,勇救落水儿童……
每一桩好事,都摘录了当时报纸上的详细报道剪影。
原来逆袭的励志青年,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这篇个人小传,仿佛是冷水滴入热油锅,短时间内掀起了更大的波浪。
没过几天,京市日报转载了最初的那篇报道。
并且在文末,点名表扬京市企业家萧衍,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向之学习。
各省份记者,就像是闻到鱼腥的猫,纷纷悄悄涌入广市。
都希望能找到萧衍进行当面采访,获得更多第一手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