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接局主要用来负责集散当地电话业务,根据需要也可以汇接本汇接区内的长途电话业务,相当于四级长途交换中心。
汇接局可为市话汇接局、市郊汇接局、郊区汇接局和农话汇接局等。五级交换中心即为本地网端局,用C5表示,分为市话端局、卫星城镇端局、郊县端局、农话端局和农村集镇端局。
这种端局,就是通过用户线与用户直接相连的电话交换局,也就是我们排队缴电话费时去的电话局,主要汇集本局用户的去话和分配他局来话业务。
刘光福感慨,其实自己在电话局看到的那些懒散的业务员,只是电话网络的冰山一角,还有大量的话务员、工程师、检修工值守在电话机房,此外还有庞大的检修布线队伍和野外作业队伍。
八十年代电话号码只有六位数,局号则在很多城市,从个位数升级成两位数。
例如BJ一家单位的号码,要是,意思就是“十七局、五四五六”,一共六个数字。
如果是人工交换网络,话务员可以人工转接,
如果拨打外地电话,还要在前面加拨区号。
九十年代初,四九城的固定电话进行了号码升位,局号升为3位数,完整的电话号码也就从6位变为7位,而到了九五年左右则变成了八位,一直保持到现在。
至于谁来用,家庭电话,八十年代时只有大干部才能装,装机费得一万一台。
九十年代初期,当时的初装费高达两千到五千,而普通工人工资才一二百。
但但传达室老大爷那种公用电话已经很普及了,找人也很方便,一般胡同口两头都有。
当时四九城晚报还曾讽刺,四九城里厕所坑位不好找,往往几百米找不着坑,差点拉裤兜里,但公用电话摊多几步一个。
人们留自己的的电话时一般就是公用电话,附上地址,
值守的老大爷,接到电话就会一路小跑着喊街坊过来。
没有找到人,老大爷也会问用不用回电,并且在本子上记下回电号码,来电的事情,还有哪个门牌号、找谁,着不着急。
而且,一九八二年开始,四九城有了投币的公用电话亭,成了当时的时髦,很多人在里面打电话,简直酷毙了。
不过一般人不爱打投币电话,因为经常有小年轻搞破坏,投了币万一遇见坏的,只能自认倒霉,根本没法退钱。
虽然市内电话比较发达,但此时四九城往外省市的长途电话,还是非常难的。
大家都得到西单的电报大楼,大的邮电局去打,而且线路非常繁忙,经常堵塞,必须排队。
刘光福来到电报大楼一看,营业厅挤满了人,排队的人居然带着盒饭来的,比银行买国库券还夸张!
四九城通往山西的线路只有一条,山西自己电话网络更差,很多人打了一个半小时也打不通。
话务员耳朵上戴着大耳机,脖子上挂着俗称‘牛角’的话筒,不断地跟山西联络。
而且当时也没有隔音间一说,所有电话排成一排,打电话的人声音互相干扰,线路本身也不清楚。
好容易接上线,还要像吵架一样大声喊,否则对方根本听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