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民张大彪张大彪韩美丽

第202章 雨婷痛斥渣男大彪有苦说不出

一辈子?

那会很长吧?

朦胧中她看了一眼儿子,苦涩的开了口,“对我们娘俩来说这样就挺好了,但是大哥你不一样,你有本事,有能耐,你的人生应该不止步于此,你赶紧找个女人吧,到时候我跟孩子就搬出去。”

“瞎说。”张大彪侧着支起了身子,一本正经道:“记住了,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说完,不等韩美丽再开口,他直接侧身倒向了另外一边。

而这时韩美丽心里只剩下了感动,一时间竟也不知该说什么。

不知什么时候,太阳已经照进了屋子。

张大彪猛的就是一机灵,赶忙坐直了身子,“什么时候了?”

“十点多了。”韩美丽这时从外屋走了进来,“我看你睡的沉就没叫你。”

“十点了?”张大彪赶忙起身下炕,穿衣服的时候,已经麻溜的穿上了鞋子。

“我手机呢?”

“充电了,你不用着急,三叔跟柳依依那丫头已经去送货了。”韩美丽道:“你看你,昨儿还说不累,这倒好,一觉睡到十点,这是不累吗?”

说实话,看张大彪迟迟不醒,韩美丽还是挺担心的,认为肯定是他这段时间太忙,没休息好。

张大彪脸红的就跟猴屁股一样,她哪里知道个中原因啊,是太累了,但不是忙累的,而是昨儿在梦里跟谢二妮忙活的太累。

“你先别走啊,吃口东西再走吧?”见张大彪急着出门,韩美丽也跟着着急起来。

张大彪心里有苦说不出,他倒是想不急,可不急不行啊。

到了公司,还没进门张大彪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恶意,一转身就瞧见刘雨婷正从饲料厂那边走来。

“雨婷姐……”

“哼!”到了跟前,刘雨婷脚下一顿,眼神中满是不屑于愤怒,“怎么,昨儿累坏了啊?不然能睡到现在?看来那温柔乡很舒坦啊!”

“也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能不舒坦吗?可惜都是人家的……”

说完,刘雨婷很是傲娇的朝着前面走去。

张大彪心里很窝火,毕竟昨天梦里前面是谢二妮,后面就是她刘雨婷,真要说责任,她刘雨婷怎么脱的掉干系?

再说了,有她这样侮辱人的吗?

张大彪上前一步,就直接挡住了刘雨婷的路,“你别瞎说啊,根本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我想的是哪样?你敢说你们俩没睡在一起?张大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刘雨婷简直气炸了肺,自己做了错事居然没有勇气承认,呸……渣男!

她真替妹妹感到不值,这样的男人是有本事,可却不是托付终生的好人,她都想好了,无论如何也得搅黄这门亲事。

“什么跟什么啊,韩美丽住在我家,孤儿寡母的你看着不可怜?再说,我们俩清清白白的,你侮辱我行,但别坏了人家的名声。”张大彪这时也急眼了。

“呵?你还知道人家也要名声啊?张大彪,你要是个男人,就该实事求是,做了就是做了,没做就是没做,而不是在我面前狡辩。”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
复活
本书记述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着,位居“世界十大名着”之首,作品共四卷。作家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