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富民铁工厂投产了,十几台打铁炉子烧得又红又旺,呼呼的风箱声,清脆的打铁声,此起彼伏。十几个年迈的老铁匠,光着膀子在辛勤劳动。
他们打出来的铁器,却各不相同。
锦城钢铁厂农具生产车间打制出来的板锄、条锄、洋挖、钢钎、镰刀、砍刀、斧头等农具,规格是统一的。
而温江富民铁工厂的这些铁匠们,各自为阵,没有标准,打出来的铁器,千奇百怪,各不相同。
比如镰刀,有的长点,有的短点,有的宽点,有的窄点,有的厚点,有的薄点,有的轻点,有的重点,但都能满足使用功能,而且符合各村各社的使用习惯。
这些长短不一、大小不一的农具,比起锦城钢铁厂农具生产车间生产的,质量没有太大的差别,外观要差一些,销售价格,则要便宜许多。
质量有保证,价格便宜,这是温江富民铁工厂生产的板锄、条锄、洋挖、钢钎、镰刀、砍刀、斧头等农具最大的卖点。在人们生活还非常拮据的时候,价格是最大的决定因素。
胡志强跟老张、老吴商量,准备把工作重心放到广告营销上,背上农具产品,走村入户去宣传,跟人民群众面对面的勾通。
老张和老吴都不同意这样做。他们说,宣传的事很重要,但我们得走捷径。他们建议到各公社,找到广播站,委托广播员,通过广播进行宣传。
胡志强说:“这样有效吗?”
老张说:“你是不知道,公社的广播,连接到各村、各组、各户,村民家家都有广播,覆盖面百分之百。这边在公社广播站的话筒前面一说,那边听得一清二楚。”
胡志强和老张、老吴和金大妈征求各位老铁匠的意见后,逐一制定了农具的销售价格。对于没有现钱的,可以用包谷等粮食来换。
确定下价格后,胡志强和老张、老吴和金大妈分头行动,深入到各公社,通过广播,开展宣传。
应当讲,苏建国他们决定成立铁工厂,生产农具出售,时机把握得很好。农村改革的大幕拉开,每家每户刚刚分到田和地,需要大量的农具来生产。
温江富民铁工厂,属于新兴的集体企业,产品主要服务农业生产。产品的定价,跳出了物价部门的制约,非常灵活。
而且,企业走的是自产自销的路子,生产销售一条龙,没有中间环节。
这样一个拼凑起来的非常松散的集体企业,因为迎合了市场,所以生产出来的几百件农具,一下子就销售一空。而且,有购买意愿的群众,还非常多。
市场才是最好的助推器。这十几个铁匠作坊,看到产品有了很好的销路,立即招兵买马,把兄弟、儿子、侄子,以及其他亲戚动员起来,抡起大锤,当上铁匠。一天三班,不分白天黑夜的打制农具产品。
因发展需要,铁工厂调来了三个年轻同志,主要负责农具产品的销售工作。
就这样,铁工厂在领导机构、人员配置、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等都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快速运转起来,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铁工厂的筹建是成功的。老张、老吴和金大妈这些老同志,也是尽心尽职的。但胡志强心里清楚,企业按这种方式动作,是没有前途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