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反思克里米亚战争的着作《战争与和平》几乎是在这个时间推出的。
接着,投资的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也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于是,各种荣誉也都迎面而来。
但是,好景不长,移居法国的诺贝尔最终还是没能留在法国。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诺贝尔在意大利的新家开始了研究,不过,快60岁的诺贝尔显然没法再像年轻的时候那样工作。
长年的劳累和实验中的各种伤害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预感时日无多的诺贝尔回到了故乡瑞典,开始准备遗嘱。
接下来一个多世纪对西方影响最大的诺贝尔奖就这么诞生了。
由于整本书比较简略,所以读完之后,吴真实只是知道诺贝尔这一生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在研究上非常刻苦钻研;在弟弟不幸离世后表现出悲痛。
但是,这些事情到底怎么发生的则不得而知。
似乎只有诺贝尔小时候的一段描写显得比较实在,而后面的内容似乎都有着一丝迷雾。
于是,读完后吴真实问爷爷:“为什么,我感觉看不太懂诺贝尔这个人啊。”
爷爷笑着说:“哈哈,自然是不可能这么容易让你看懂的,毕竟诺贝尔的整个故事几乎牵扯了整个欧洲和美洲的近代,并且对于东方也有着一些影响。”
这么一来,吴真实算是明白了,如果想要更深层次的了解诺贝尔,那就需要更多的资料。
好不容易到了信息技术课,打开网页,似乎也只能翻到这些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而与诺贝尔本人相关的资料则总是显得那么稀少。
自然,这也算是第一次一直探索却找不到什么答案。
吴真实显得有些沮丧,毕竟诺贝尔是这么一个伟大的人,但是相关的资料却如此难以寻找。
回到家,吴真实将这个事情跟老吴说了说。
老吴思考了下,慢慢的说:“这很正常,很多事情,确实你是无法去完全了解的。因为,进一步去复原这些东西也是一个非常专业和需要大量时间的工作。”
停顿了下,老吴接着说:“比如,很多研究《红楼梦》的学者,也都是花费了毕生的精力才弄清楚曹雪芹所处的时代的一些事情的。”
于是,吴真实不再纠结于这个。
经过了段考之后教室的座位又进行了调整,这次班会课上进行的调整是比较大的。
班上的同学被分成了16个小组,这个分组方式似乎有些特殊,是按小组的平均分分的。
就是说,16个小组都是几乎相同的平均分,似乎就是因为这么反复求平均分的过程比较复杂所以才这么晚推出这个新座位。
毕竟要分出这么16个小组首先第一步就要求出60个同学所有的可能存在的四人平均分。
而这计算平均分的次数自然就是非常多的。毕竟按照组合数来算60个,4个一组就有C(60,4)种不同的组合,所以要计算的平均分的次数就高达近50万次。
接着,再按照尽量两男生两女生一小组的要求进行分组,似乎两个多星期关老师完成这个任务就已经非常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