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绥德州城外西南方向,就传来密集的枪炮声,杨齐亲自带队,全军出动一阵猛打,将李添福运来的辎重火药军需等物运进大营。
杨齐的军营外围防御,从五十米开始每隔五米,就有一层防御圈,最外围的是一圈现筑的一堵矮墙,高只到膝盖骨的位置,在矮墙的里侧则是一个深挖的壕沟,底下也是齐膝盖骨的深度,这种矮墙每隔十米就是一层,两堵矮墙中间散布的都是铁蒺藜,古人脚上穿的大多都是草鞋,好一点的是布鞋,只有官军的官员才有皮靴穿,即便如此,鞋底也是无法阻挡这些铁蒺藜的,只要一脚下去,准保扎破脚面,中招后再一倒地,铁蒺藜的刺都是三棱刺,会造成伤口大面积出血,那这人就再也不能站起来了,再配合地面上的草丛掩盖,以及战场冲锋的态势,可谓是一条毒计,也只有杨齐大量出产铁矿,才有如此手笔,换做其他人,可是用不起如此密集的铁蒺藜的。
营房内部防区,也是按照品字阵型搭建,两个口字一致对外,最后一个作为中军大营随时支援前方阵地,背靠绥德州城,进可攻,退可守,另外他还名人在营区内搭建了几处高台,尤其是在两个前线阵地,上面搭建三层高台,可以形成上下交叉火力网,最上层还可以作为炮台,及了望的功效,雨天还可以起到遮挡雨水,防止火绳、火药受潮不能开枪等等功能型建筑,就地取材,建造简易,这在以后也成为了杨齐建立阵地的标配,两个阵地的中间位置还留出了间距在一里地的通道,可以直插中军杨齐的大营,可这个通道虽然可以直达杨齐的中军大纛,可是两侧的军营阵地,却同样在这里可以形成交叉火力网,而且火力更加密集。
杨齐在中军的正前方一百米处,在这里埋下了不少,由手榴弹制成的简易地雷,其实很简单,就是找来一个小木棍,将手榴弹的拉线引出来,系在木棍之上,然后将引线抻直,再分别将手榴弹以及木棍埋入地下,这样只要有人在上面经过,绊倒了引线,那么手榴弹就相当于被人“拉”开了引线,里面的磷就会因为被快速的摩擦力瞬间点燃,手榴弹就会爆炸,这就是最简单的翻版地雷了。
其实在明朝的《火器纪要》里面早就有过记载,明朝就诞生了“手榴弹”,即开花弹,俗称“万人敌”,只不过因为火药的威力,制作的有一些笨重,不适合投掷,但适合守城,“纪要”里面还记载了明朝时期的“地雷”,以及明朝是历史上最早使用水雷的国家,只是朝廷后期,内忧外患,吏治贪污腐败严重,战乱不断,火器的研究已致中断,再后来满清朝廷不重视火器科研的研发投入,所以我国的热武器开发与研究就到明朝后期停滞不前,直到民国以后。
当然以上内容杨齐根本不知道,即便是简易翻版的“手榴弹”地雷,也是从八路军那里学来的“电视剧”,也算得上是活学活用了。
杨齐的前方阵地每个阵地放了六百士兵,以六十人为一队,每个阵地又分为十个小队,每一队都由一名小旗官统领,最后再交在总旗官统御,为什么要以六十人为一队?那是为了方便排枪射击,每排十人,从第一排轮到第六排,正好一分钟,这样无论是新兵还是老兵,都可以轻松完成快速装填射击,如果全员都是老兵组成,一分钟内可以轻松完成两轮射击,甚至是两轮半的射击速度,这也是因为杨齐扩军速度太快所致,只有采用这种编制,才更加方便排枪射击的阵型。
李添福这次带回来的军火武器物资等物,才足够杨齐周旋这次大战所需。
绥德州城外,流寇大军已经完成了合围工作,密密麻麻的营盘已经全部安扎完毕,拒马、陷坑、绊马索等营防一应俱全,在绥德州城北城门外,巨大的将旗一面一面迎风招展,其中代表着“徐”徐开才,“裴”裴超二人的将旗也赫然在列,李明伟带着马志远与邱明华等千户一同来到了城楼之上,西安卫千户曹立新也随侍在侧,他上次跑了,可眼见退路已经被流寇断去,只得乖乖回城,再回来的他,已经不被这些武将看在眼里,他只能与百户们位列第二排站着。
敌我双方的将领们都在遥遥指点,布置对策,很快流寇大军的帅旗与将旗缓慢分开,“裴”字大旗裴超与“徐”字大旗徐开才二人分别前往杨齐与胡峰二人的营盘,准备进攻,他们从吴堡带来了五万余人,其中有两万人是投靠裴超去的,徐开才虽然勇猛,但相较于裴超的声望,还是向去甚远,徐开才带着两万人马直扑胡峰。
当然这些杨齐是看不到的,他只看到,北面烟尘缭绕,喊杀震天,紧接着自己的军阵前,开始出现大批军队,胡峰那里比他热闹一些已经开打,嘶吼声从远方隐隐传了过来。
“砰砰砰!”杨齐正在打量胡峰军营的战况,自己前军阵地就传来了急促的枪声。
裴超接连吃过杨齐的亏,知道这小子是全火枪装备,所以他这次交给前军的防御武器,是厚重的门板裹上打湿了的棉被,他为了武装全军,几乎拆光了吴堡县城所有的门板,就连吴堡县太爷的衙门门板,都被他裹上棉被,放在第一批的冲锋部队身上。
“砰砰砰!”魏大勇命人开枪射击,还别说,这东西的防御效果还真好,位于门板后面的士兵,没有一个受伤的,只是正乒乒乓乓的枪响声,打在上面也挺让人惊心动魄。
“少帅!门板加裹湿的棉被见效了!”王宝庆大喜过望,开心的说道。
“好!”裴超大喝一声:“命令弓箭手部队,上去!通知骑兵部队准备!”
“是!”王宝庆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