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第一场题目
“都肃静!按照自己的号牌入座!”
考舍之中维持秩序的差役们吆喝着。
千余人的考生入场花费了足足两个时辰,待最后一个考生进入考舍,时间已近午时。
此次临时搭建的考舍是按照两千人的标准来修建的,内里分为了二十个区域,每个区域可容纳百人。
区域里除了用于考试的小隔间外,一角还专门修建了茅房,以供考生解决出恭难题。
每个区域是按照天干地支排序的,考生们依着自己的号牌很快找到了各自的小隔间,此时笔墨纸砚等答题器具已经提前在其中摆放整齐。
经历了门口搜查的那一遭后,在来往巡视的军士目光下,众人坐定,屏息凝神,目不斜视,皆是不敢乱动,生怕引起了不必要的误会。
黎珩此时也悄然进入了考场之中,这次竹升试他非常重视,也想看看来了这么多人,这其中到底能不能出几个好苗子。
这些考生大多都是外地人,并不认识眼前这位到处转悠的监考官就是自己未来要侍奉的大老爷,至于本地考生里的少数几个虽然认出了黎珩,但此时也不敢声张,只得压抑着心情闭口不言。
竹升试连考两天,根据安排,第一天考的是通识。
随着铜锣声响起,负责各个区域的教谕司吏员们面色严肃的进入了考舍之中。
吏员们将装有考试题目的密封木盒请出,特地在诸位考生面前展示了木盒之上盖着的九溪教谕司大印泥封,示意完好无损,并无破损后,方才启封,将卷纸逐一发放至考生手中。
这写有考试题目的卷纸乃是江煌出题后亲自带人手记笔录而来,为了防止泄密,这些抄写人员到现在还在孟敦的军营中被严加看管。
考卷很简单,不过是五张纸,共二十道考题而已。
只不过拿到考卷的考生们可不是这么想,不少人刚刚展开纸卷粗略一看,便感到一阵头晕目眩。
原因无它,只是因为这些题目实在是太过难答了。
比如这第一题:
今有一村,有上田五百亩,亩产粟七石,下田千八百亩,亩产粟四石,民日食粟五升,问该村田亩生民几何?可征利税几何?
这是一道算学题和常识题的混合题。
考的是受试者的计算能力和常识。
作为竹升试的试题,计算部分并不难,只要下点功夫看过算经,这题可以说是轻而易举。
五百亩上田的产量为三千五百石,一千八百亩下田的产量为七千二百石,这两个数字一合,便可得该村一年实际产量为一万零七百石粟米。
一石等于十斗等于一百升,一个人一天吃五升米,一年便是十八石二斗五升,答案看似是最多可养五百八十六人,但实际不然。
这里是对不熟悉农事之人设下的陷阱。
九溪的田赋是五公五民,也就是二抽一,交过赋税之后,便只剩五千三百五十石,而且粟米要经过舂米脱壳才能吃,一石粟米脱壳后只余六斗,五千三百五十石粟米脱壳后,便只剩下了三千二百一十石,故这第一问的答案是至多能养育生民一百七十五人。
第二问便简单不少,刚才说了田赋是五公五民,最终缴纳的利税按粟米实物的话,便是五千三百五十石。
若折银,按照大周通用规矩这叫地丁银,也是各家士族鼓励的方式,毕竟银子征收起来比粮食可要简单多了,储存方便,损耗也少,故计算起来要比市面通行的粮价要便宜一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