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朱由崧离开军营的当天巳时许,清军三路大军近八万人马开到明军大营外面。正面是肃亲王的豪格的三万人马,左侧是郑亲王济尔哈郎的三万大军,而右侧则是祖大寿的一万五千人马。
明军此时有二十万大军,鞑子们主动来攻,祖克勇、郑大木、马宝、马万年、陆校、范进忠等这些年轻的大将、武进士都争着出战,但总督师卢九德下了道严令:“陛下有旨,陛下未回大营之前,任何人不得擅自出战,死守大营,违令者斩!”
这下没人再敢主动请战了,卢九德把郑鸿逵、刘肇基、黄得功召集到一起,开了个紧急碰头会,认为他们的陛下料事如神,陛下在营中他们坚守城池不战,陛下刚刚离营,他们就大举进攻,难道鞑子闻到了什么风声?还是范文程和多尔衮在施奸计?
他们商议之定,决定按旨而行,坚守大营不出战,如果强攻就弓箭侍候,炮火慎用,但是大营不像城池,无险可守,如果有鞑真攻进来了,则让御营铁骑和白杆兵对付他们。
议定之后,卢九德分兵派将,让郑鸿逵、刘肇基和黄得功分别从正面、左侧和右侧防守。
刚分派完毕,鞑子果真开始进攻了。
近八万鞑子从三面猛攻明军大明,呐喊声震天动地,铺天盖地一般。不过这次双方投入的兵力虽多,但都没有动用大炮,实为奇观。因为明军弹药不足,慎用炮火。而清军虽有几十门大炮,此时都在大名府城头上架着,他们探知明军弹药不足,这也不是攻城,而是野外的一座大营,几道壕沟而已,他们对自己的战力非自信,相信能够一股作气拿下明军大营。
鞑子冲到射程之内,明军的弓箭手就开射了,漫天的箭雨,遮天蔽日,顿时无数的鞑子中箭倒地,战马被射得东蹿西跳,有的连人带马当场被射成刺猬。
但是鞑子悍不畏死,赶紧举盾,照样往前冲,为了掩护,鞑子们也组织弓箭手往明营中射箭,双方对射起来,如雨如织,来往穿梭,密如雨点。
明军和鞑子都不断有人倒下,但鞑子冲锋的势头一点也不减。
凭战斗力而言,整体上明军远不如鞑子,除了朱由崧的两大王牌之师那几千人马之外,剩下的明军跟鞑子野战,十个明军难抵一个鞑子,这已经是经过数次实战得出的结论。这也是朱由崧离营之前,不让卢九德他们轻易跟鞑子开战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天这一战,再次印证的鞑子非凡的战斗力。
二十万明军死守大营,结果几个冲锋之后,还是让鞑子攻进来了。
多亏卢九德早有布置,而且亲自督战。伏兵四起,三千御营铁骑和三千白杆杀出来了,现在御营铁骑有小将军马宝统领,忠贞营的白杆兵则有独目大将马万年任指挥使,这两大王牌之师一参战果然不同凡响,冲进大营鞑子很快像垃圾一样被清理出去,真是进来得快,溃退得急,留下一地的死伤。
但是鞑子退去,卢九德传令禁止追击,马宝和马万年不敢抗令,只好带人马仍然在营中埋伏。
鞑子进攻几次受挫,也不敢再轻易进攻,他们知道明营之中迎接他们的不止是弓箭,还有两只人数不多的王牌战师,但又不能轻易撤兵。
因为这是多尔衮和范文程他们定下的一举歼灭明军的最好时机。
此时鞑子的三员主将,皆非是等闲之辈。
肃亲王豪格,这是有实力与多尔衮争江山的一个亲王,身为皇太极的长子,有着皇室血脉。
郑亲王济尔哈郎,是努尔哈赤的亲侄子,是阿敏的兄弟,在父兄都死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之手时,仍能够得到皇太极的信任,是除了多尔衮唯一一个被封为叔王的亲王。
这两个亲王不只是位高权重,而且能征惯战,久经沙场,战功赫赫。
更别说这个祖大寿了,关宁铁骑的缔造者,他掌握着汉军八旗中最精锐的部队,虽然此次他只有一万多人,但却继承了关宁铁骑的军威和雄风,论战斗力一点也不至于建洲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