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沿岸建成了一个个简易的码头上。不断有装得满满当当渔获的内河蒸汽甲板驳船靠岸,大批土著的老人、妇女和孩子兴奋的蜂拥而上,将船上的各种渔获卸到码头上。
刚刚卸到岸上的新鲜鱼类,还都在活蹦烂跳的挣扎,两艘远东军的蒸汽甲板驳船,再配上现代化的大型拖网,这么一网下去,简直就是挖坟掘墓的节奏。
因为贝加尔湖常年无人捕捞,很多大鱼都快成精了。随便一条鱼都有几十斤,甚至百十斤的也很常见。有的大鱼扔到岸上。需要几个土著拼命的忙活半天才能按住。
土著们哪里见过如此盛大的场面,他们不顾腥臭。一个个疯了似的扑进鱼堆,动作麻利的处理着岸上堆积如山的渔获。现在只要来到色格楞河和贝加尔湖沿岸,到处都是成片成片晾晒的鱼干、咸鱼,场面极为壮观,咸腥的气息弥漫出很远很远。
漠北地区的煤炭资源极其丰富,远东军工兵部队,在色格楞河沿岸,以及造船厂附近,找到了很多小型的露天煤矿,他们驱赶着大批的蒙古部族俘虏,夜以继日的挖煤,然后用原始方法进行选煤洗煤,最后运到色格楞河沿岸码头的煤场。
经过数万蒙古俘虏两个多月的不断挖掘,堆积在色格楞河沿岸十几个码头上的原煤,堆得就像一座座小山似的,足以满足远东军内河蒸汽甲板驳船的使用。
另外,漠北各地驻军为了满足今年越冬取暖的燃料,也在附近寻找到了一个个露天煤矿,天天驱赶着大批蒙古俘虏挖煤,各地都建有大量的储煤场,争取在入冬前挖掘储存足够的越冬煤炭。
漠北、漠西各地也建起了一个个营地据点,都是上山采伐大量的原木,然后围成一圈,再建立几座瞭望塔楼。营地内建造的房屋,依然是木刻楞结构,营房、仓库、马厩、厕所等一趟趟规整的木刻楞,只需花上几天的时间,就能建造完毕,一个据点也就算齐活了。
游牧支队还是住在蒙古包里,因为地处极寒的北方地区,公司为牧民的蒙古包加了一层防寒处理,各种牲畜的暖棚,也做了防寒的准备,并增加了一定的数量,保证牧民和牛羊在越冬期间的防寒保暖。
西北野战军在漠北、漠西各地区俘虏了大批的俘虏,因为他们今年要参加冬训,所以为他们在各地建立了一个个冬训营地,受训的牧民们都是住在成排的木刻楞里。
一个标准的木刻楞为十个单元,每个单元里上中下三层通铺,可以住五十人左右,反正是够挤的了。每间屋子都有地坑取暖,燃料也用煤炭,即便最冷的冬天,屋子里的温度也能达到十几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