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越坡
- 元末明初,人才辈出;英雄归路,疑云密布。百战百胜的名将常遇春真的是暴病身亡的吗?富可敌国的大商人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云南后,客死他乡了吗?郑和七下西洋是为了开辟新航路、发展海外贸易?还是为了帮助朱棣寻找建文帝?抑或是另有他因……一个穷屌丝、一个西部山区的支医大学生,在汶川地震中遭遇“虫洞”,时间旅行让他穿越回到六百多年前的元朝末年。阴差阳错,他与还未成名的沈万三、常遇春结为兄弟。兄弟、义气;金钱、权
- 国之祯祥
最后,他将眼神盯在了来宫中传达杨赐意见,表示要严肃处理董卓杀良冒功事件,给天下人一个交代的杨琦身上。
杨琦出身弘农杨氏,深受叔父杨赐的影响,少有志节,学问上同样没有给杨氏丢脸,亦为儒学大家。
杨赐老迈,不能常常进宫,所以就推荐了本家的杨琦作为侍中,就住在尚书台附近,随时解答皇帝的相关疑问。
当然,更多的时候,杨琦这个侍中,只是杨赐和皇帝两个师徒之间的传话筒。
皇帝真正关注杨琦的时候,是在熹平石碑落成以后,非常难得地,那一天没有收到一封劝谏的奏章,不仅没有说他不好的,还一堆歌功颂德的。
整个朝堂一片吉祥。
于是他就有些膨胀了,自认做出了一些功绩,在尚书台的一座偏殿里头,从容问他,“朕何如桓帝?”
意思就是,你们老说我哪里哪里不好,现在看看,我立的这块石碑,意义多么的重大,是多么的深谋远虑,比上任桓帝干的好吧!
快来夸夸我!
客观来讲,建立熹平石碑的确是汉灵帝一生中做出的最为正确,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英明的决定,是开创性的决定。
从熹平石碑开始,才开创了后面历朝历代刻经于石,向全天下人公开经文范本,订误证伪,平息各家学派纷争,确保选拔制度公正严肃的标准操作。
流传到后世,仅剩的几块残碑依旧是国宝级的文物。
但杨琦却是个异类,也可以说是情商极低,别人都在夸,他就不夸,只说了一句“陛下之于桓帝,亦犹虞舜比德唐尧。”
文化人骂人都不带脏字,儒家学问中,尧舜禹通常是并列,但细分下来,尧是最高级的圣王,舜就差了一些,后面的禹更差。
孔子对尧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对舜和禹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不翻译,光看颂词的长度就知道差别。
而太史公司马迁给两者的评价是: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舜帝,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仁为心,德为行,儒家的最高级别是仁,其次是德,最后是礼。
那现在刘宏跟桓帝比,就跟舜帝和尧帝比德行一样,一方面是说他刘宏在这方面确实有功绩,但怎么比还是要比桓帝差一筹。
桓帝本身就不被认为是啥好皇帝,他刘宏明显更差。
简而言之,刘宏跟垃圾比,比垃圾还不如,简直就是垃圾中的垃圾。
刘宏哪里能听不出来杨琦在骂自己,回嘴说:“卿强项,真杨震子孙,死后必复致大鸟矣。”
刘宏也是表面夸奖,表面说你脖子真硬,不愧是杨震的子孙啊,等你死了也会有大鸟过来给你哀鸣的。
实际上,杨震咋死的呢,喝鸩酒自杀的,他这话意思就是,叫杨琦赶紧学自己祖先,喝毒酒自杀,快点去死,等死了以后,朕再奖赏你。
就差叫人把毒酒端过来,叫他当场自尽了。
按正常的发展,杨琦接下来就该主动开口向皇帝要毒酒,表示壮烈忠直,不负家风,甚至还可以学伍子胥发一篇悬头高论。
接着皇帝刘宏就可以给自己台阶下,也给杨赐一个面子,赏他一个不杀之恩,显示自己的仁德宽恕。
但杨琦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情商太低,就尬尬地站在下面,面不改色,啥话也不说,就给了他一个冷冷的眼神,这可是陛下你自己先问我的,臣只是实话实说而已。
甚至在长时间的沉寂之中,脑袋还探向左右深处。
毒酒呢?怎么还不上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