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从黄巾小兵开始
- 张燕穿越到了汉末乱世,成为邺城内的一名黄巾伤兵。此时,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开始遭到了官军的迎头痛击,在卢植的指挥下,张角连战连败,眼看城破在即。张燕本人却因深受重伤,无法行动······
- 温湛
九爷?
老先生皱起眉头,这名儿一股子江湖匪气,瞧他模样斯文,也不似那草莽之辈呐?
也怨不得老先生会多想,燕小乙早年四处偷艺,身上自然有股子江湖气,自打当了“书童”,他就叫起“九爷”。
倒也不是瞎叫,梅氏弟子奉过茶的九个,梅长青最小、入门最晚,排行老九,梅园里唤他小青、青儿、长青、小九的都有。
当然,有些名只有少数人喊,就好比“九儿”,也好比“九爷”。
梅长青受尽九年义务的熏陶,从未将燕小乙当什么仆人,让他随众人叫唤,他死活不肯,兜兜转转,他就叫起了九爷,梅长青无奈,也就随他去了。
没多久,船舶靠岸,梅园一行人匆匆下船离去。
老先生在码头上四处张望,半天没瞅着少年人的踪影,略有些失望,上了马车依旧发呆,旁人见他心事重重,误以为其他。
“文成兄,何故发怔?莫不是依旧心有不甘?”
老先生被问的丈二莫不着头脑,片刻后反应过来,知道是误会了。
便道,“非也,怪不得皇帝,只怪老夫心急失了分寸。上品无寒士,千百年的老话了,历朝历代如此,何况今朝乎?科举改革非同小可,中间牵连甚广,世家大族在其中盘亘多年,早已是根深蒂固,他们就如那交织的蔓藤,盘根错节,上至朝堂,下至市井,可谓门生族人遍地。尤其在如今这个“王与马,共天下”的特殊时期,大周一时还离不了他们。陛下这两年励精图治,大肆整顿官吏,心中定然清楚其中厉害。此次她允我告老离朝,明着是安抚世家,背后里怕另有谋划,否则怎会前脚准了我的奏请,又秘密将我安置在钱塘养老,后脚就将你调任钱塘太守,皇帝深知你我二人交好,她乃何意,我岂不明白?再者说,这些年随陛下南征北战,又辅佐她登基,我累了,也正好借此休息两年,顺便旁观下这天下走势。如今朝野安稳,老夫也没什么可以惦念,方才之所以如此,盖因在船头遇了个有趣的少年,想起些儿时的光景罢了。”
听他如此一说,旁人才松了口气,他这位文成兄乃天下少有的智者,早年助武氏起兵反隋,后又扶持女儿身的陛下登基,可谓是功苦劳高,若因此事与陛下心生间隙,那可谓是朝廷之失、陛下之失了。
“想来是老夫多虑了,以文成兄之精明,又岂会想不开呢?”
老先生苦笑道,“唉,精明个屁呀,若当真精明,又怎会落的眼下这般田地?”
马车里一时尴尬无声。
半晌后,老先生又想起那少年人,便问道“哦,对了,存中兄曾在吏部任职,想必了解天下名士,可曾有听闻过汴州梅长青?”
“汴州梅长青?”
旁人皱眉苦思,似乎没什么印象。
便道,“不曾耳闻,文成兄何故问及此人?”
老先生遂将船头之事简单叙说。
旁人听了大笑。
“哈哈哈,我的文成兄吆,枉你聪明一世,此刻怎么却犯了糊涂,汴州梅长青,此为何不能是那少年郎的托词?再者,钱塘虽大,但倘若那少年郎当真那般卓尔不群,来日必当再会,你又何必为此烦忧,不过这诗倒真是首好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妙哉!妙哉!”
“这倒也是。”
老先生点头,心底虽依旧有些无奈,却也只能作罢。
——
钱塘号称“人间天堂”,自古就有“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的美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